登大峨绝顶睹圆相佛光成长句二十韵
峨眉峻极西南著,万景庄严诸佛住。
高标天柱八纮张,雄镇坤维百灵赴。
我来雨霁群峰出,正值春暄三月暮。
上方解冻僧入岩,远俗来游客填路。
篮舆牵挽六十里,梯栈高低三万步。
鱼贯攀缘筋力疲,鸟腾陡绝神魂惧。
行经崖坂几萦曲,望极堪舆莽回互。
锦里遥看井底迷,雪山忽认屏间误。
幽岩得照石发彩,阴洞有声雷蓄怒。
楞伽仙音好鸟语,兜罗绵界神龙护。
沧海潮回波浪平,蓝田日暖烟霏布。
长虹欻放白毫光,淡墨俄瞻紫金聚。
应真飞锡众共覩,圆相摄身人自顾。
六牙白象恍当空,三足赤乌潜隠雾。
琉璃瓶莹秋月白,优昙花浄含晓露。
瑞境旁连瓦屋起,合成一界如相附。
神灯夜从九顶朝,散作千山无尽炷。
肉眼亲观佛会开,凡躯恐逐仙风骛。
欲寻傅说箕尾间,休访君平斗牛度。
便排阊阖陟高圆,扰扰人寰何足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峨眉山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佛教圣地。这里地势险要,宛如擎天巨柱,雄伟壮观,吸引众多生灵前来膜拜。我在这个春天的傍晚,雨后初晴时来到此地,看到群山起伏,景色壮丽。此时,冰雪消融,僧侣们开始出入岩穴修行,远方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在途中经历了六十里的颠簸,攀爬了三万级的阶梯,倍感疲惫。在陡峭的山路上,我不禁感到恐惧,途经山脊曲折蜿蜒,环顾四周,地形复杂且辽阔。远处的锦里让人仿佛迷失在井底,而雪山则让人误以为它是屏风上的风景。
在幽暗的岩穴中,阳光照耀在岩石上,闪闪发光;阴冷的洞穴内,雷霆之声似乎在积聚愤怒。这里回荡着楞伽山的仙音,好像美妙的鸟语;满布着兜罗棉的世界,有神龙在守护。汹涌的沧海潮水退去,露出平静的水面;蓝田的阳光温暖无比,烟雾弥漫。长虹忽然出现,犹如一道白色的毫光;转眼间淡墨变成了紫金聚集的地方。我看到僧人挥舞锡杖的情景,还有众人关注着的圆满形象。
六牙白象好像出现在天空之中,而三足乌鸦则似乎隐藏在了雾气深处。琉璃瓶闪耀着秋月的光芒,优昙花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样洁净。周围的美景让我想起了瓦屋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仙境。夜晚的神灯从九顶山升起,散播到了千山的无数角落。我能亲眼目睹这些佛事,但担心凡人的躯体跟不上仙风的步伐。
我想寻找傅说的足迹,但他已经消失在苍穹之下;不必拜访严君平的斗牛宫,因为那都是幻想。我只希望能够在高高的天庭中找到一扇门,然后离开这个纷扰的人世,找一个安宁的居所。
去完善
释义
1.峨眉:山名,位于四川省境内。
2.峻极:极其险峻。
3.西南著:西南地区的重要山峰。
4.万景庄严诸佛住:此处的“庄严”指的是佛教中的种种景象,“诸佛”指佛教中的诸多佛像。
5.高标天柱:以天柱比喻峨眉山之高耸。
6.八纮张:形容峨眉山的影响范围广大。
7.雄镇坤维:峨眉山以其雄伟的景色镇守大地。
8.百灵赴:吸引了各种生灵前来。
9.雨霁:雨后初晴。
10.春暄:春天的温暖。
11.上方解冻僧入岩:僧人进入岩洞修行。
12.远俗来游客填路:远方的游客络绎不绝。
13.篮舆:竹编的手提篮。
14.牵挽:用手拉动。
15.梯栈:山路上的木梯与栈道。
16.鱼贯:形容排队上山的人像鱼一样一个接一个。
17.鸟腾:形容陡峭的山势。
18.岩坂:山岩与山坡。
19.萦曲:曲折蜿蜒。
20.堪舆:风水宝地。
21.锦里:四川蜀地的别称。
22.井底迷:在低处观看时产生的错觉。
23.雪山忽认屏间误:此处把远处的雪山比作屏风。
24.幽岩得照:阴暗的岩洞在阳光照射下显现出光芒。
25.雷蓄怒:阴湿的洞穴中声音回荡,如同雷电一般。
26.楞伽仙音:传说山中有神仙演奏音乐。
27.兜罗绵界:用丝绸制成的柔软世界,意指环境舒适。
28.沧海潮回:大海的潮汐消退。
29.蓝田日暖:阳光照耀在肥沃的土地上。
30.烟霏布:烟雾弥漫。
31.长虹欻放:彩虹突然出现。
32.淡墨俄瞻:眼前突然出现的景色仿佛一幅水墨画。
33.紫金聚:金光闪闪的佛像聚集。
34.应真:指证悟真理的罗汉。
35.飞锡:高僧传道。
36.圆相:圆形的事物。
37.摄身:集中注意力。
38.六牙白象:佛教中的神兽。
39.三足赤乌: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40.琉璃瓶:佛教中常见的器皿。
41.优昙花:传说中的仙花。
42.瑞境:吉祥的景象。
43.瓦屋:即瓦屋山,四川境内的另一座名山。
44.九顶:峨眉山的最高峰。
45.千山:众多的山峰。
46.无尽炷:无数的香火。
47.佛会开:指看到了壮观的佛事场面。
48.仙风:飘逸的风貌。
49.傅说:传说中的人物,被古人视为仙人。
50.箕尾:星辰名称,代指天空。
51.君平:西汉时期的学者扬雄,字君平。
52.斗牛度:天文学术语,指星座位置。
53.阊阖:天宫的门户。
54.神龙护:龙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兽。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之望登上大峨山顶观赏圆相佛光的观感描述。诗人首先通过“峨眉峻极西南著”展现了大峨山的雄伟壮丽,其后以“万景庄严诸佛住”表达佛光普照、心灵净化的意境。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着重描绘了攀登过程中的艰险与对美景的期待,“锦里遥看井底迷,雪山忽认屏间误”等词句都传达了景色震撼的感受。在登顶目睹佛光之时,“长虹欻放白毫光,淡墨俄瞻紫金聚”等描绘色彩的词语强烈地表现出佛像的神秘与威严。而在欣赏过壮观景象之后,诗人传达出由凡人变仙的感受,并认为此处美景胜过蓬莱仙境,不需再去寻觅其他胜地。整首诗通过对所见所感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大峨绝顶睹圆相佛光成长句二十韵》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军事家王之望于公元1186年创作的。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登上四川峨眉山金顶时,目睹圆相佛光的壮丽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和思考。
在这个时期,王之望作为南宋朝廷的重臣,曾两度担任宰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有着深刻的关切。在南宋朝廷内外忧患之际,他积极提倡抗金、主张北伐,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国防建设,为国家鞠躬尽瘁。然而,由于权臣秦桧的阻挠,他的主张未能得到充分实施,这使他感到壮志难酬。
此外,当时的南宋社会正值金人南侵之际,山河破碎,民生疾苦。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家国情怀,展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之望通过描绘峨眉山的壮美景观,既寄托了自己对故乡山川的热爱之情,也寓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