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氏秀野堂
树林阴翳鸟声繁,下有幽人昼掩关。
五亩邱园傍城市,一堂花竹带云山。
留连风月真成趣,屏远尘埃雅自闲。
我访一区无定所,卜邻拟向翠微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树林遮蔽阳光,鸟儿在其中欢快地叫着。在这美丽的地方,有一位隐士在白天也闭门静思。他所在的五亩大的田园就挨着繁华的城市,而他的一间小屋则被青山绿水环绕。这位隐士享受这美好的风景,远离世俗纷扰,过着优雅而宁静的生活。我想找一个没有固定居所的地方,以便能和这位隐士一起住在山间的翠绿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树林阴翳:树林中树木遮蔽阳光形成阴影的地方。
2. 鸟声繁:鸟儿鸣叫声繁多。
3. 幽人:隐士,这里指在野之人或归隐田园的人。
4. 昼掩关:白天关闭门扉。
5. 五亩邱园:古代以五亩地为一宅基,这里借指宽敞的庄园。
6. 傍城市:靠近城市的郊区。
7. 一堂花竹:堂前种植的花草和竹子。
8. 带云山:堂前有山景,云雾缭绕如同山水画。
9. 留连:留恋不舍,陶醉其中。
10. 真成趣:真的成了乐趣。
11. 屏远尘埃:远离尘世的喧嚣。
12. 雅自闲:高雅而自在地生活。
13. 我访一区:我到过一个地方。
14. 无定所:没有固定的住所。
15. 卜邻:选择邻居。
16. 翠微间:翠绿的群山之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田园诗。诗人通过对秀野堂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与宁静。首先,“树林阴翳鸟声繁”一句,通过树木的郁郁葱葱和鸟儿的欢唱,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接着,“下有幽人昼掩关”则描述了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有一位隐者闭门自守,过着宁静的生活。接下来的两句“五亩邱园傍城市,一堂花竹带云山”则具体描绘了秀野堂的位置和环境:虽然它靠近城市的喧嚣,但却被一片花木葱茏、山色云影的美景所包围,这种对比突显出隐者的超然物外。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于隐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留连风月真成趣,屏远尘埃雅自闲。”在这里,风月是自然景色的象征,而尘埃则代表世俗的烦恼。这两句诗意味着隐者在享受大自然的乐趣的同时,也远离了世俗的纷扰,显示出其高雅的情操和闲适的生活态度。
最后,诗人以“我访一区无定所,卜邻拟向翠微间”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于同样生活方式的向往。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居所,但他希望能够像这位隐者一样,选择一处翠绿的山水之间,过上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王氏秀野堂》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望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收录于《宋诗选注》等典籍之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本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但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职经历,我们可以推测大致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
其次,在南宋时期,王之望作为一代文豪,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他曾任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职务,为南宋朝廷效力多年。然而在其晚年时期,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谗言,被迫辞官回乡,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乡村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压迫之下,国土分裂、民生疾苦。尽管国家形势严峻,但文人士大夫仍然坚守着儒家传统,寄情山水、耕读自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之望选择回归故里,投身于田园生活,充分体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妥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