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总卿见和再用韵
四纪才名淹世务,七年符节坤维住。
褒功屡有玺书来,趋诏尚迟轺传赴。
男儿功多投老遂,烈士心岂随年暮。
松杉顶秃始干云,骏驵齿长方识路。
所临遗迹纪萧规,相继小巫窥禹步。
补公旧处信有幸,顾我非才深自惧。
转粟飞刍驱蜀阪,摘山市马司边互。
伐柯执斧固非难,依样画葫终少误。
解牛毋叹妙肯綮,养虎尤工时喜怒。
騋牝三千归圉师,貔貅十万安都护。
公家遗利悉桑孔,阃将欢心收戍布。
关信增屯烽燧远,边储入粟舟车聚。
未归左右展论思,端为西南重忧顾。
漠北齐盟寻皦日,斗间王气缠非雾。
坐镇全消玉塞尘,召还应及金茎露。
佳句忽贻韶濩作,正音乃许巴渝附。
昼哦蔬饭费三吐,夜诵苇灯残一炷。
欲随骥尾强争驰,暨到蚁封难并骛。
囊收甚谨加十袭,笔举复停知几度。
试将风格比唐人,堪与拾遗参感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漫长的四个世纪里,你的盛名已被世间的事务所淹没,然而你在边陲之地已经度过了七年的时光。因应褒奖的玺书屡次传来,但你还是决定响应号召,骑上马车远赴边疆。
男子汉大丈夫,随着年龄增长,难免产生疏懒之心,但壮志雄心又怎会随年龄衰老而消失?当你的头顶开始稀疏、牙齿松动的时候,正是你展翅高飞、大展宏图的时候。你所到之处,都要遵循法令规章,同时也让小人物们仰慕你的风采。
你要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让我深感庆幸,但我知道自己才能有限,依然充满敬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努力调动一切资源,无论耕战还是通商,都不曾疏忽。有时按照前人成功的例子行事,可能不会有太多失误;同时学习一些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比如善于观察和表达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
战马千匹供养着边疆的将士,山川河流遍布我们的足迹。国家繁荣昌盛,边疆安宁稳定,这是所有将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收获都来自辛勤的付出,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彼此的信任与支持。
北方的防线依然稳固,遥远的烽火传递着平安的信号,西南边的忧虑也渐渐消散。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预见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有时候你也会即兴创作出优美的诗句,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你都在不断地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虽然我还想跟随你的脚步,为你尽一份力,但现在还无法达到你的高度。
我将这些诗篇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反复阅读,不知已经有多少次了。它们让我想起唐代的诗人们,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感情和感悟,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学习。
去完善
释义
《许总卿见和再用韵》是宋代诗人王之望的一首描绘英雄豪杰的诗歌。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解释:
1. 四纪: 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四纪指四十八年。
2. 淹: 耽误, 拖延。
3. 世务: 世俗的事务。
4. 七年: 泛指一段时间。
5. 符节: 古代使臣所持的凭证。
6. 坤维: 大地的纬度。
7. 褒功: 奖励功勋。
8. 玺书: 皇帝颁发的诏书。
9. 趋诏: 奉诏前往。
10. 轺传: 古代的驿车。
11. 投老: 年老时退休。
12. 烈士: 勇士, 有气节的人。
13. 松杉顶秃: 松树和杉树的树梢。
14. 干云: 高耸入云。
15. 骏驵: 健壮的马匹。
16. 齿长: 年岁增长。
17. 识路: 懂得道路。
18. 小巫: 指地位较低的人。
19. 禹步: 传说中的夏禹步伐。
20. 补公旧处: 指在原有的地方修建新的建筑。
21. 幸: 幸运。
22. 顾我: 看看我自己。
23. 非才: 无能。
24. 深自惧: 深深地感到恐惧。
25. 转粟飞刍: 指运送粮草。
26. 驱蜀阪: 在蜀地驱赶马车。
27. 摘山市马: 在市集上购买马匹。
28. 司边互: 边境地区的官员。
29. 伐柯: 指砍伐树木。
30. 执斧: 拿着斧头。
31. 固非难: 本来就不困难。
32. 依样画葫: 指模仿他人。
33. 终少误: 最终很少犯错。
34. 解牛: 宰牛。
35. 毋叹: 不要叹息。
36. 妙肯綮: 指巧妙掌握关键部位。
37. 养虎: 驯养老虎。
38. 尤工: 特别擅长。
39. 时喜怒: 根据老虎的情绪。
40. 騋牝: 良马。
41. 三千: 指众多。
42. 归圉师: 指被驯养。
43. 貔貅: 勇猛的士兵。
44. 安都护: 指守卫边疆。
45. 公家: 指公众事务。
46. 遗利: 遗留的利益。
47. 悉桑孔: 全部收入。
48. 阃将: 指军队的统帅。
49. 欢心: 高兴的心情。
50. 戍布: 布置防守。
51. 关信: 指关防。
52. 增屯: 增加驻军。
53. 烽火燧远: 指烽火台的距离遥远。
54. 边储: 边境的储备物资。
55. 粟舟车聚: 指粮食通过船只和车辆运输聚集。
56. 左右: 指辅助的大臣。
57. 展论思: 指讨论政务。
58. 西南: 指南宋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
59. 重忧顾: 指关心重大事务。
60. 漠北: 指北方的荒漠地区。
61. 齐盟: 结成同盟。
62. 皦日: 明亮的太阳。
63. 斗间王气: 指北斗七星之间的天子之气。
64. 非雾: 指不是雾气。
65. 玉塞尘: 指玉门关外的尘土。
66. 金茎露: 指金茎阁上的露水。
67. 佳句: 优美的诗句。
68. 韶濩作: 指美妙的音乐演奏。
69. 正音: 正确的声音。
70. 巴渝附: 指巴渝地区的音乐。
71. 昼哦: 白天吟咏。
72. 蔬饭: 素食。
73. 费三吐: 指吟咏时需要换气。
74. 夜诵: 夜间诵读。
75. 苇灯: 一种用芦苇制成的灯具。
76. 一炷: 一根蜡烛。
77. 欲随骥尾: 指想要追随优秀者的脚步。
78. 争驰: 争夺领先地位。
79. 暨到蚁封: 指到达狭小的地方。
80. 难并骛: 难以一起前进。
81. 囊收: 指把东西放在口袋里收藏。
82. 甚谨: 非常谨慎。
83. 加十袭: 指把物品层层包裹。
84. 笔举: 指拿起毛笔。
85. 复停: 指放下毛笔。
86. 度知: 指知道次数。
87. 试将风格: 试着比较风格。
88. 唐人: 唐代的诗人。
89. 堪与: 可以跟...相比。
90. 拾遗: 指杜甫。
91. 感寓: 指表达感慨的诗篇。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文人英雄、激励报国的诗。诗人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四纪才名淹世务”、“褒功屡有玺书来”等诗句揭示了诗人虽年长但功名显著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对他的期望和信任。“松杉顶秃始干云,骏驵齿长方识路”则用树和马的成长过程来表达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寓意着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此外,诸如“关信增屯烽燧远,边储入粟舟车聚”等句子,生动描绘了边疆战争的紧张局势和战略部署。最后,“试将风格比唐人,堪与拾遗参感寓”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对前辈诗人的敬意。整首诗气势恢宏,感情充沛,展示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许总卿见和再用韵》是南宋诗人王之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年间(公元1127-1162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际,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在这个特殊时期,王之望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凡。他曾任湖北提举茶盐使,后因触犯权臣秦桧被贬谪至吉州。在吉州期间,他与许总卿相识并成为朋友。许总卿对王之望的遭遇表示同情,因此和他互相唱和,抒发感慨。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国土丧失殆尽。南宋政府虽然表面上保持一定的政治稳定,但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权臣秦桧独揽大权,排挤贤能,导致朝政腐败。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渴望能够为国家振兴尽一份力。
这首诗就是王之望在与许总卿的唱和之作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良将的期许。他在诗中感叹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奈遭受排挤,无法施展才能。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这首诗既反映了王之望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