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自公堂诗

标题包含
自公堂诗
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 还将修竹绕,半入古榕阴。 昼赏风澜皱,宵怜月影侵。 聊纾江海志,寄此小山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望(1090年-1170年),字瞻叔,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北宋名臣王珪的后裔。 王之望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文学、史学见长。宋徽宗宣和年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屋子前的石头之间,泉水流淌环绕着阶梯。 周围竹林青翠,又有一片古树带来阴凉。 白天欣赏风吹水波荡漾,晚上看着月光映照水面。 暂且舒缓一下心中的志向,寄托在这座小小的山林中。
去完善
释义
1. 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2. 砌:台阶;砌石,台阶旁的石头。 3. 风澜:波浪翻滚的样子。 4. 皱:形容风吹起水面形成的波纹。 5. 宵:夜。 6. 侵:进入。 7. 江海志:比喻远大抱负。
去完善
赏析
《自公堂诗》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于自公堂中欣赏的美景与感悟。全诗格调清雅,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联“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描述了自公堂周边的环境。轩前的石头错落有致,仿佛在向诗人展示着它们的高雅;而一旁的池塘水波荡漾,却又显得深沉内敛。此景使得读者不禁产生好奇之心: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颔联“还将修竹绕,半入古榕阴”,进一步刻画了环境的优雅与宁静。竹子挺拔修长,宛如君子风度;榕树郁郁葱葱,犹如岁月的沉淀。这两句诗巧妙地传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之情,使人如临其境。 颈联“昼赏风澜皱,宵怜月影侵”,描述了诗人昼夜交替中的观感变化。白天,风吹过水面形成的波澜使人心旷神怡;夜晚,月光洒落在池塘上投下的倒影又令人心生怜爱。这些细节彰显出诗人对于美的敏锐洞察力。 尾联“聊纾江海志,寄此小山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尽管眼前的景色美丽宜人,但诗人仍不忘自己的远大理想,意欲畅游江海。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在山水间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他不愿被环境所困的决心。 总体而言,《自公堂诗》展现了诗人王之望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的期许。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优美,充满哲理,堪称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公堂诗》是南宋诗人王之望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渡后的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此时,王之望因其杰出的文学才华而受到朝廷的重视,任官职于江西、湖南等地。然而,他在政治上却并不得意,屡次遭受贬谪。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初期,国家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外,南宋朝廷内部也存在矛盾和纷争,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 王之望在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他深感忧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来唤醒民众,改革政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例如在这首《自公堂诗》中,他以“草木亦知忧国事,花开应为人间愁”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