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九曲池

标题包含
九曲池
越调隋家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 仪凤终沉影,鸣蛙祇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背芜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古文中那些浓重的情感与简练的文字用优雅的现代白话文表述出来,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职责。以下是这首古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越调的隋朝曲子,昔日也曾达到极致完美。 但在悲伤的音乐中,国家已经灭亡,留下的只是被废弃的诏书。 凤凰的身影终于消逝,只剩下鸣叫的青蛙喧闹不断。 这种凄凉的景象无法细问,夕阳西下,只能独自面对这座荒芜的城市。
去完善
释义
1. 越调:古代的一种曲调,这里指的是九曲池的所在地为古越地。 2. 隋家曲:指隋朝时的曲调,这里借指九曲池。 3. 九成:十分之九,这里是形容九曲池的美妙声音。 4. 哀音:悲伤的音乐,这里代指国家灭亡的声音。 5. 废诏:被废弃的诏书,这里指的是隋炀帝在江都时发布的诏书。 6. 仪凤:凤凰的别称,这里比喻皇帝。 7. 鸣蛙:青蛙的叫声,这里用来形容喧闹的声音。 8. 芜城:荒芜的城市,这里指的是隋朝的都城长安。
去完善
赏析
《九曲池》是一首描绘隋朝灭亡的诗歌,诗中的“越调隋家曲”是指隋朝的音乐,“九成”则意味着音乐的美妙程度。诗人通过描述音乐的衰败,以及隋朝政权的崩溃,暗示了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即使隋朝曾经辉煌过,但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接下来,诗人通过“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这一主题。“哀音”指的是衰败的音乐,而“废诏”则是已经废除的诏书,这里象征着隋朝的灭亡。虽然隋朝已经灭亡,但它的名字仍然留在历史上,成为后人讨论的话题。 接下来的“仪凤终沉影,鸣蛙祇沸声”两句,诗人通过对凤凰和青蛙的描绘,再次强调了历史的变迁。仪凤代表着皇室的尊贵,而鸣蛙则象征着民间的喧闹。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 最后,诗人以“凄凉不可问,落日背芜城”作结,表达了对隋朝灭亡的感慨。这里的“凄凉不可问”是诗人对隋朝灭亡的一种情感反应,而“落日背芜城”则形象地描绘了隋朝灭亡后的景象,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曲池》是南宋诗人王琪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已经衰落,北方被金国占领,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王琪作为南宋文人,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和痛心。他游历各地,试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在这首诗中,王琪通过对九曲池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之美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琪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员,但由于正直敢言,多次受到排挤和陷害。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的决心。在这种人生际遇的影响下,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慨和忧虑,同时也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