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垂虹亭

标题包含
垂虹亭
红桥跨浪二千尺,桥上危亭在水心。 六月火云烧万里,夜来风细似秋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桥横跨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有二千尺之长,而桥上的亭子则在水的中心。夏天的夜晚,天空中的火红色的云朵犹如燃烧着的大地,而此时微风徐来,如同秋天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垂虹亭:指位于河流上的亭子,这里借用了亭子外形与倒影在水中形成的彩虹相似这一特点。 2. 红桥:红色的桥,这里用来形容桥梁的壮丽景色。 3. 跨浪:横跨水面,形象地描绘出桥横跨在水面上。 4. 二千尺:虚数,用以形容桥的长度和其跨度之大。 5. 水心:水的中心,这里表示桥的中心部位,同时可以理解为亭子建在水上。 6. 六月火云烧万里:以"火云"来形容夏日的炎热气氛,"烧万里"进一步强调这种炎热的程度,形象地表达了夏天的酷热。 7. 风细:微风吹过,"细"字体现了微风的特点。 8. 似秋深:像深秋一样凉爽,通过对比夏天与秋天的气候差异,形象地描绘出夜晚微风吹过时带给人们的舒适感。
去完善
赏析
《垂虹亭》是宋代诗人王琪的一首描绘红桥与垂虹亭景象的佳作。诗人以红桥、危亭和夜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首句“红桥跨浪二千尺”,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红桥凌空飞架、气势磅礴的景象。“二千尺”一词夸大其词,意在强调红桥的长度和跨度,突显出红桥的壮丽。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桥上危亭在水心”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水波荡漾的中心,感受到垂虹亭在水中的倒影。这里用“危亭”来形容垂虹亭,既表现了垂虹亭的高耸与壮丽,又传达出一种令人敬畏之感。 而后两句,“六月火云烧万里,夜来风细似秋深”,则进一步拓展了场景。尽管在炎炎夏日里,红桥上的垂虹亭如同一座避世之城,不受燥热侵扰。夜间,微风吹过,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深秋时节,充满凉意。 这首诗通过对红桥与垂虹亭的形象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处美丽景观中所能体验到的沉静与舒畅。虽然景象壮观,但在诗人笔下却透露出一种淡然的心境,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垂虹亭》是北宋著名诗人王琪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9年,正值宋仁宗嘉祐年间。 在这个时期,王琪作为一名有才华的文人,勤奋好学,追求诗词歌赋的艺术境界。他一生奔波,努力求取功名,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利,直到晚年才得以担任幕僚职务。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与此同时,宋仁宗时期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推行“庆历新政”,提倡文治,重视选拔人才,这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崭露头角,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琪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