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愿来上人还谷旸祝其本师生日即□赴范总戎之约
去去三春道,莺花绕衲衣。谷旸揩背罢,琼岛论心微。当道谁相识,知音如此稀。空嗟无雁处,书札不常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短暂,沿途都是美丽的莺啼花开环绕着我的僧袍。在阳光明媚的山谷中洗漱完毕,我在琼岛上与挚友们交流着内心的感慨。在世间的道路上,谁能认出我这般的同道之人呢?知音是如此的稀少。无奈地叹息那些没有传递书信的地方,书信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 谷旸:生日的意思。
3. 祝:祝福。
4. 本师:对自己老师的尊称。
5. 范总戎:姓范的总兵,泛指军队的高级将领。
6. 道:道路。
7. 莺花:指春天时开放的莺莺花花。
8. 衲衣:僧衣。
9. 谷旸:此处应为生日之意,因与题目中的“谷旸”相对应。
10. 揩背:擦背,此处形象地表示仔细地准备。
11. 琼岛:可能指海南岛,也可能为虚指美好的地方。
12. 论心:谈论心事,交心。
13. 微:隐约。
14. 当道:走在路上。
15. 谁相识:此处可能暗示无人识得高人。
16. 知音:能了解自己的人。
17. 稀:稀少。
18. 嗟:叹息。
19. 无雁处:没有大雁的地方,暗指书信难寄。
20. 书札:书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送别与期待重逢的场景。首联表达了季节的变换和莺花围绕的景色,暗含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愿。颔联写到了谷旸的地方和琼岛的场景,借以表现友人的背景和未来可能的美好经历。颈联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朋友的稀少及珍贵,令人叹息。尾联则通过对鸿雁传书的期盼,表达了对远方友人消息的挂念。整首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友情,以及思念和期待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愿来上人还谷旸祝其本师生日即□赴范总戎之约》是何绛所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在这个时期,明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逐渐恢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诗的作者何绛,是明朝的一位文人,他与愿来上人是好友。在诗中,何绛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在谷旸地方为其师傅庆祝生日的祝愿,同时也提到自己将赶赴范总戎的邀约。这说明了当时文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并且他们经常通过相互拜访和交流来增进友谊。
在诗中,何绛描述了友人的离去,表现了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同时,他也祝愿友人在旅途中一切顺利,能够顺利完成给师傅庆生的愿望,并期待与他再次相聚。这些都反映了明朝文人在面对离别时的一种复杂情感,既有离别的哀愁,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