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暮春

标题包含
暮春
春尽无何耳,客行犹及之。 水光风约束,山貌雨矜持。 物态从前好,官身到底痴。 只言餐秀色,十口政忧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彦约(1157年-1228年),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县(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程颐的外孙。 曹彦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即将离去,我们还可以在旅途中欣赏到它最后的美丽。水面波光粼粼,微风轻拂;山形屹立不倒,雨水滋润着它们。大自然的美好一直都在,但做官的人终究是太过痴迷于世俗事务。我们只能欣赏眼前的美景,却无法忘记生活的苦难和忧虑。
去完善
释义
《暮春》曹彦约 1. 无何:无奈,没什么可做的。这里指春天的结束。 2. 客行:离家在外旅行的人。 3. 水光山色:形容春天美丽的自然景色。 4. 风约束:春风吹拂的景象。 5. 山貌:山脉的形态。 6. 雨矜持: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 7. 物态:事物的形态和状态。 8. 从前好:以前的美好景象。 9. 官身:做官的身份。 10. 到底痴:始终痴迷于美好的事物。 11. 只言:只是说。 12. 餐秀色:欣赏美好的景色。 13. 十口:指全家或许多人。 14. 政忧饥:正担心生计问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暮春》,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诗人游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与自身感慨。首联“春尽无何耳,客行犹及之”,点明暮春时节,春意阑珊,而诗人仍在旅途中,尚能欣赏到春天的美景。 颔联“水光风约束,山貌雨矜持”,以水的波光粼粼和山的姿态挺拔,通过风和雨的刻画,展现出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其中,“约束”和“矜持”一词描绘出水和山在风雨中的坚韧气质。 颈联“物态从前好,官身到底痴”,描述了诗人认为过去的美好景物以及诗人的官职生涯,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尾联“只言餐秀色,十口政忧饥”,则是诗人寄情山水,借助秀色之美来排解内心的忧虑和惆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以及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诗人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意象,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美景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是南宋诗人曹彦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35年,当时曹彦约正在江南地区担任地方官职。 在这段时间里,曹彦约经历了南宋时期的动荡和战争。金朝在北方崛起,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抵抗金朝的侵略,南宋朝廷被迫派遣军队与金朝进行战斗。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十年,使得南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曹彦约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官员,他对百姓的苦难深感同情。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暮春》这首诗就是他在暮春时节,看到江南地区美丽的景色,联想到国家的危机,抒发自己的感慨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