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山中作
荣枯无路入千峰,肥遁谁谐此志同。司寇亦曾遭鲁黜,
山思更清人影绝,陇云飞入草堂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荣华富贵无法进入深山幽谷,隐居的愿望谁能与我共鸣?连周公也曾被鲁国驱逐,山中寂静,人的身影杳然,陇上的云朵飘进了茅屋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荣枯:荣指繁荣昌盛,枯指凋零衰败。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的起起落落。
2.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
3. 肥遁:此处指退隐山林,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4. 司寇:古代官职名,掌管刑狱。这里指的是孔子曾任的鲁国大司寇。
5. 鲁黜:被鲁国罢免的意思。这里指孔子因故被鲁国罢免了官职。
6. 人影绝:指人迹罕至,说明这个地方非常清幽。
7. 陇云:即秦岭的云朵。
8. 草堂:简陋的房屋。这里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荣枯无路入千峰,肥遁谁谐此志同”中,“荣枯”指世事的得失与起落,诗人将之比作“千峰”,意味着他对世间浮华的追求已经放弃,退隐山林的决心坚定。而“肥遁”是古代隐士遁世的别称,这里用来表达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享受田园生活的愿望。
颔联“司寇亦曾遭鲁黜,山思更清人影绝”,借用司马迁的故事来比喻自己虽遭受挫折,但心态依然豁达。其中“山思”描述了诗人进入深山后的心境,表示他在山中过著超然世外的日子。诗人以山为背景,营造出了幽静脱俗的环境气氛,同时也体现了他离世独立的精神风貌。
尾联“陇云飞入草堂中”,诗人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田野风光的画面:草堂上空,低垂的云彩飘荡在田埂上,寓意着一种悠哉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诗人渴望恬淡安宁的心境。全诗通过勾勒山林隐居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旷达胸怀,以及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秋山中作》是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875年至907年之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李山甫作为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忧虑体现在了这首诗中。他在诗中写道:“万木秋霖后,孤山夕照余。”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因知闲信马,宿处近良居。”说明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理想家园的向往。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唐朝晚期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归隐山林,以求避世。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山甫的创作,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早秋山中作》是在唐朝晚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理想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