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吴融(?-903年),字子华,唐朝末年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和《全唐诗》等文献资料。 吴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时间的渲染也无法形成这种效果,即使是绘画也难以达到如此境界。当苌弘还在世时,这幅画卷应该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色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融:唐代诗人。 2. 草:此处指的是草本植物。 3. 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指草本植物的形态与色彩无法用人工的方式复制。 4. 苌弘未死时:苌弘,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相传他因忠诚而被人陷害而死,死后精魂化为碧。这里指草木的鲜艳色泽并非人为所能创造。 5. 无此颜色:没有这样的色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草为主题,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描绘了草的天然美,这种美是无法用人工手段模仿或制造的,表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而“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则暗示了即使是在古代传说中善于绘画的苌弘在世时,也无法画出这样美丽的草色,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美的独特与非凡。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草》这首诗是唐朝末年诗人吴融创作的。这个时期,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藩镇割据严重,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融的一生也颇有些起伏。他曾一度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但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又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到贬谪,远离朝堂。 在创作这首诗时,吴融或许正身处远离故乡的地方,面对着广袤的草原,思绪万千。他想起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分。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也是对人生际遇的象征。无论是草原上的野草,还是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在时间的流转中,经历着枯荣更替。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