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中石菖蒲
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
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
不受尘土覆,自与人世殊。
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
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污。
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
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
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
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
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身影在水石之间,相互辉映不可或缺。
就像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们面容丰满且常带微笑。
他们不会受到尘土的覆盖,自然与世人不同。
我为何热爱华丽的车马和官职,我愿意在名利场中冒险。
圣人厌恶只追求清白名誉,而许多名士也多有自污的时候。
这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应该过于拘谨。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理解,只是借此机会行窃。
我会将这一切铭记在心,不敢执着于某一种观念。
暂且跟随我所喜爱的事物,谁又能改变我的想法呢?
不如归隐山林吧,无愧于那岩石上的绿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盆中石菖蒲:一种植物,通常用于盆景。
2. 清姿水石间:形容石菖蒲的形态清雅,生长在石头和水之间。
3. 相得不可无: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4. 如人饱道义:如同人一样充满了道德和正义。
5. 其色长敷腴:保持饱满的状态。
6. 尘土覆:被灰尘覆盖。
7. 冒昧名利涂:冒险追求名利。
8. 圣人恶洁身:圣人不希望人们过于注重清洁自身。
9. 名士多自污:著名的文人经常自我抹黑,以此显示自己的低调和不拘小节。
10. 理亦顾其可:道理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11. 未应如此拘:不应该过分拘泥于此。
12. 穿窬:小偷。
13. 执一隅:坚持一种观点。
14. 姑从吾所好:暂且顺从我的喜好。
15. 谁复改图:谁会改变计划呢?
16. 不若归去来:不如回归自然。
17. 石上蒲:石头的上的菖蒲,指代石菖蒲这种植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盆中之石菖蒲为题,展现出作者孤高清雅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首联描述石菖蒲在水石间的清姿,突显出它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也寓意着人类在道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充盈生活;颔联赞美石菖蒲长久保持光泽,不屈不挠地面对困厄,表现了人与石的默契;颈联赞颂石菖蒲的顽强精神,不为人间的污浊所动;接下来几联则反讽那些借清白之名行盗窃之事的小人,倡导要坚守信念;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顺从内心,勇敢追求人生的态度。诗人通过描绘石菖蒲的形象,赋予了它人性化的内涵,展现了高尚的人格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盆中石菖蒲》是南宋学者、文学家张九成在闲居临安时创作的题画诗。此诗描绘了盆中石菖蒲的形象和特性,表达了作者清高孤洁的品格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8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也是张九成人生的低谷期。
当时,张九成因为得罪秦桧而被贬谪至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远离了政治中心。在此期间的闲暇时光里,他关注自然山水,寄情于诗文书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石菖蒲这种生长于山石之中的植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品格,成为了张九成心境的象征。
而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军事不振,民生疾苦。张九成在诗中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既有对个人的遭遇的感慨,也有对整个时代的忧虑。这首《盆中石菖蒲》展现了张九成在大时代背景下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和坚守,体现了文人墨客的风采和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