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夹径菊

标题包含
咏夹径菊
夹径尽黄英,不通人并行。几曾相对绽,元自两行生。 丛比高低等,香连左右并。畔摇风势断,中夹日华明。 间隔蛩吟隔,交横蝶乱横。频应泛桑落,摘处近前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夹路两边全是黄色的花朵,窄得无法让人并肩行走。它们何时曾经一同绽放?原来一直是两条花带相互映衬。花丛之间的排列有高有低,花香在左右之间彼此交融。边缘随风摇曳,中断了风力;中心则阳光普照,明媚如春。秋虫在花间鸣叫,蝴蝶在花间飞舞。这景象不禁让我联想到桑叶落尽的情景,而采摘的地方就在前方不远处的房前屋后。
去完善
释义
1. 夹径:指道路两侧种植花草的地方。 2. 黄英:指菊花。 3. 元自:原来、原本的意思。 4. 等:表示程度、数量、等级等相差不多。 5. 香连:香气连接在一起。 6. 畔:田界;边缘。 7. 日华:太阳的光华。 8. 蛩吟:指蟋蟀的鸣叫声。 9. 桑落:即桑叶脱落的时候,这里代指采桑的季节。 10. 前楹:前面的门廊或门楼。
去完善
赏析
《咏夹径菊》是唐代诗人薛能创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夹径菊的描绘,展现了菊花之美及品性。这首诗韵律和谐,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夹径菊的特点和气质。 首联“夹径尽黄英,不通人并行”,以黄色花朵比喻菊花的形态,突出其艳丽和独特之处。同时,“不通人并行”表达了菊花的独立、孤傲,不会因其他花卉而显得逊色。 颔联“几曾相对绽,元自两行生”,描绘菊花在夹径两侧生长的景象,即使相互映衬,也各自盛开。此联表达了菊花的高贵与独立,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颈联“丛比高低等,香连左右”,形容菊花的繁茂和香气四溢的景象。这一联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美,强调了它们的繁盛和芬芳。 “畔摇风势断,中夹日华明。”两句分别描绘了菊花的摇曳生姿和阳光照耀下的明亮景象,使读者感受到菊花的美和力量。 尾联“间隔蛩吟隔,交横蝶乱横。频应泛桑落,摘处近前楹。”通过描绘秋虫鸣唱、蝴蝶飞舞的景象,以及采菊之人采摘时的情景,展现出秋天菊花盛开的迷人景色。 总的来说,《咏夹径菊》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拟态等修辞手法,展示出菊花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反映了作者对菊花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的秋天,著名诗人薛能创作了一首描绘夹径菊花的诗篇——《咏夹径菊》。这一时期,薛能任嘉州刺史,公务之余,对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发现了路边夹道而生的菊花,并由此引发出许多感慨。 当时,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然而,在这首诗中,薛能并没有过多地表现这些沉重的主题,而是选择了用菊花来传达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他以夹径菊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在诗歌创作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薛能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作品的影响。他早年曾仕宦于朝,后因故被贬,经历了曲折的官场生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美好事物,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那个时期的唐朝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士人阶层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都反映在这首诗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