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舟中作
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
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
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
船工怒鬭语,夫坐视而怨。
添槔亦复车,黄胶生口咽。
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转。
添金工不怒,意满怨亦散。
一曳如风车,叫啖如临战。
傍观鶑窦湖,渺渺无涯岸。
一滴不可汲,况彼西江远。
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天刮起了西北风,成千上万艘船都趁机航行。
今天风向转了东方,我的小船要费上十五个纤夫拉纤。
力量耗尽再雇佣工人,花费上百金还觉得廉价。
船工愤怒地争吵着,其他工人坐在一旁抱怨。
加上杠杆也依然不动,口中含着黄胶(形容汗水)。
河里的淤泥保佑着工人们,但船依然无法前进。
增加了金钱工人的怒气消散了,满足和抱怨也都散去。
一次拖行如同风吹动风车,大声呼喊如同面临战斗。
旁边看著莺窦湖,湖面广阔无边际。
一滴水都不能汲取,更何况那遥远的西江呢?
凡事都要趁著时机,你来的时间为何这么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江:泛指江南地区的水路。
2. 舟中作:在船上创作的诗歌。
3. 昨风起西北:指昨日风向为西北风。
4. 万艘皆乘便:许多船只都借势航行。
5. 今风转而东:今日风向转为东风。
6. 我舟十五纤:我的船需要十五个纤夫拉动。
7. 力乏更雇夫:因为力量不足,所以雇佣更多的纤夫。
8. 百金尚嫌贱:即使花费百金也认为价格低廉。
9. 船工怒闘语:船工愤怒地争吵着。
10. 夫坐视而怨:纤夫们在一旁抱怨却不作为。
11. 添槔亦复车:增加摇橹的数量使得船只行驶更快。
12. 黄胶生口咽:口中黏腻像吃了黄胶一样。
13. 河泥若祐夫:河水中的淤泥如果帮助纤夫。
14. 粘底更不转:船体就会被淤泥附着而无法转动。
15. 添金工不怒:再增加一点酬劳,船工就不会生气了。
16. 意满怨亦散:船工的意愿得到满足,怨言也就消失了。
17. 一曳如风车:形容船工拉船的动作快速有力。
18. 叫啖如临战:船工们呼喊着号子就像面临战斗一样。
19. 傍观鸎窦湖:旁边莺窦湖的美景。
20. 渺渺无涯岸:湖水辽阔无边际。
21. 一滴不可汲:比喻距离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22. 况彼西江远:何况那是遥远的西江。
23. 万事须乘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抓住时机。
24. 汝来一何晚:你来晚了是什么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吴江舟中作》是一首描绘作者在吴江舟中所见所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在舟中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以及他对这些情境的独到见解。
首先,诗人通过对比昨天和今天的风向,表达了事物变化无常的道理。昨天起西北风的便利,使得万艘船只得以顺利航行;而今天风向转变,诗人乘坐的船只需要十五名纤夫才能拉动。这种对比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莫测,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变故。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在拉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力气耗尽,需要雇佣更多纤夫,尽管花费了百金,但仍有怨言。船工之间的争吵、纤夫的抱怨,以及添槔(一种船上的工具)时的艰难,都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矛盾与无奈。然而,只要付出足够的代价,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体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
在描绘了拉船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后,诗人转向了对周围环境的描绘。他观察到湖面辽阔,岸边的美景令人陶醉。然而,这样的美景却难以触及,正如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可望而不可及。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以“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晚”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时机的珍视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反思。这句话意味着人生在世,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否则将会错过许多美好的事物。诗人以这句哲理性的结语,收束全诗,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江舟中作》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米芾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此时正值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繁荣期,江南地区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自号海岳外史,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江苏镇江。他幼年时便显露出了极高的书法天赋,成年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墨客。他个性豪放,不拘小节,一生追求艺术之美,并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在创作《吴江舟中作》时,米芾正泛舟于江南水乡,目睹了江南风光的美丽景象,心生感慨,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篇。诗中描绘了舟行碧波之上,两岸青山绿水的美景,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米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