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其三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的日子不愿离开朋友,知道自己的不足又怎么会去想求得通达呢?贫穷并不影响我生活的朴实,生病反而让我更加珍惜养心的过程。小小的菜园能够留住客人,天空的蓝色却总不会厌倦大雁的翱翔。在秋天的江面上寻找那贺知章的老船,载着美酒我们一起畅游长江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苕溪:即苕溪河,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2. 好懒:喜欢悠闲自在的生活。
3. 知穷:了解贫穷的滋味。
4. 念通:想到通达的事情。
5. 理生:合理的生活方式。
6. 拙:笨拙。
7. 病觉:生病时的感觉。
8. 青冥:青天,天空。
9. 鸿:大雁。
10. 秋帆:秋天的船帆。
11. 贺老: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曾任太子宾客,晚年因病辞官,回乡养老。
12. 载酒:携带酒水。
13. 过江东:渡过长江,去往江东地区。
去完善
赏析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其三》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米芾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诗中,米芾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赏析:
首联“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中,米芾以“好懒”自嘲,表示自己并不善于应酬,但为了友情仍愿接受邀请。同时,他也深知自己的贫穷并不能阻碍他与朋友的交往。这两句诗表达了米芾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理解的心情。
颔联“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中,米芾以“贫非理生拙”表明自己虽然贫穷,但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懒惰;而“病觉养心功”则表达了他在患病期间,通过修养身心来提升自己的心境。这两句诗表现了米芾面对困境时积极的人生态度。
颈联“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中,米芾以“小圃能留客”描绘了自己家中的花园,表达了热情好客之意;而“青冥不厌鸿”则借鸿雁来形容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两句诗展现了米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尾联“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中,米芾提到要去寻找贺老(唐代著名画家贺知章),并乘船渡过长江去寻找他。这里,米芾以贺老作为楷模,表达了自己对前辈的敬仰之情;而“载酒过江东”则暗示了他在寻找贺老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沿途的美景和惬意的生活。
总的来说,《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其三》这首诗充分展示了米芾对友谊、生活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在他的笔下,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其三》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米芾(1051-1107)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哲宗时期(1085-1100)。在这段时间里,米芾因为独特的艺术才华而受到皇帝的喜爱,被任命为书画院院士,得以接触宫廷的文人墨客和皇室权贵,这为他拓展了视野和人脉。
米芾在这首诗中所述的“苕溪”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那里风景秀丽,文化氛围浓厚。米芾在这个时期,曾有过多次前往苕溪游历的经历。这首诗正是他在准备前往苕溪游历前,与友人分享心情时创作的。
此段时间内,北宋朝廷在政治上日趋腐败,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表现得十分繁荣。文人墨客们在诗词歌赋中抒发情怀,针砭时弊,同时也热衷于品鉴书画、追求个性表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米芾得以结识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奥秘。他在这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其三》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