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海岱楼与客酌别作
双双鸳鹭戏萍洲,几行烟柳柔。一声长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钩月挂,绮霞收,浦南人泛舟。娟娟何处烛明眸,相望徙倚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对对鸳鸯在绿洲上嬉戏,几排柳树轻柔地摇曳着烟雾。一声悠扬的长笛声在秋天的空中回响,碧绿的云朵带着傍晚的哀愁升起。月亮挂在天空,如钩子般悬挂,彩霞渐渐消失。在浦南地区,人们划着船在水上荡漾。美丽的人儿在哪里点燃明亮的眼睛?他们相互凝望,倚靠在楼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阮郎归:词牌名,双调40字。
2. 海岱楼:位于山东临沂的一座著名楼阁。
3. 萍洲:水生植物群落形成的岛屿或陆地。
4. 鸳鸯:比喻恩爱的夫妻或情侣。
5. 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喜欢在水边觅食。
6. 戏:游玩、嬉戏。
7. 几行:表示排列整齐的物体。
8. 烟柳:烟雾笼罩下的柳树。
9. 柔:柔软、柔顺。
10. 一声:形容声音洪亮。
11. 长笛:一种乐器,管身较长。
12. 咽:指声音低沉、悲伤。
13. 清秋:秋天的美景。
14. 碧云:蓝天上的白云。
15. 生:产生、形成。
16. 暮愁:傍晚时的忧愁情绪。
17. 钩月:指新月,因为形状像钩子,所以称为钩月。
18. 绮霞:美丽的晚霞。
19. 浦南:水边、江边。
20. 人泛舟:人们乘船游览。
21. 娟娟:美丽、美好。
22. 烛明眸:明亮的烛光照耀着眼睛。
23. 相望:互相观望、张望。
24. 徙倚: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25. 楼:海岱楼。
去完善
赏析
米芾的这首《阮郎归 海岱楼与客酌别作》是一首典型的离别词。词人以双鸳鸯、戏萍洲等形象比喻,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景致。然而,这美好却难逃离别的悲伤。词中“一声长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以悠扬的长笛声和白云衬托,表现出离别时的哀伤和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钩月挂,绮霞收,浦南人泛舟”则是对景色的描绘,月色与晚霞交相辉映,人与舟在水面上漂泊,凸显出别离的气氛。最后的“娟娟何处烛明眸,相望徙倚楼”,则以明眸暗示分离后的思念之情。词人站在高楼上遥望远方,期盼重逢。整首词画面感极强,情感真挚,充满了离愁别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是宋代著名文人米芾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即北宋晚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正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米芾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复杂。他本是朝廷官员,但由于政治原因,一度被贬谪到地方。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诗词抒发心中的感慨。在这首词中,米芾表达了与朋友在海岱楼饮酒告别时的复杂情感。
此外,北宋晚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文学、艺术的追求非常热衷。米芾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展现了米芾在面对人生离别时所表现出的深沉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