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集
少陵平生饥,乃以醉饱死。
惜哉斯人穷,四海无寄趾。
后传水仙召,牛渚花相比。
神怪反爱才,时人乃封豕。
遗文何崛奇,岱舆载屭赑。
贯穿破九流,突兀撑一气。
自叹万古名,寂寞身后事。
此老遑遑心,悬鹑破无里。
我行自嘉禾,卧欹一蓬底。
烈曦畏俄中,开卷为磨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甫一生贫困,沉醉在诗歌里以寻得满足。可惜他的生活如此困顿,使得他的足迹遍布四海无处安放。后来他的诗歌被称颂,与牛渚的兰花相比美。异人鬼怪反而欣赏他的才华,世人却对他有偏见。他留下的诗文是何等的奇特啊,犹如岱舆神山上的石碑。他的诗篇贯穿古今,支撑起了中国文化的灵魂。他为千古留名而感叹,身后之事却又让人感到寂寞。杜甫的心中总是焦虑不安,如同破旧的衣服无法遮掩身体。我独自行走在嘉兴的田间小道上,躺在河边的草丛里。我怕阳光消逝,开卷阅读为他打磨心灵。
去完善
释义
1. 少陵:指杜甫,字子美,其别号有“少陵野老”等。
2. 四海无寄趾:表示杜甫走遍全国各地但始终无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3. 水仙:指水仙宫,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4. 牛渚:即牛渚矶,又称采石矶,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长江边。
5. 岱舆: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这里用来形容杜诗的珍贵程度。
6. 屭贔:指的是巨大的乌龟,此处用来形容杜诗的力量。
7. 九流:原指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这里泛指各种学问流派。
8. 突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9. 万古名:杜甫的诗篇流传千古,成为文学经典。
10. 悬鹑破无里:形容杜甫生活贫困,衣物破旧。
11. 我行自嘉禾:诗人从嘉禾出发去游历。
12. 烈曦:强烈的阳光。
13. 开卷为磨洗:打开杜甫的诗集来阅读,就像打磨洗涤自己的心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米芾在读杜甫诗集后的感怀之作,表达了对其深刻理解和尊崇之情。
首联描绘了杜甫生平的困境和命运的悲惨。作为一代才子,他却没有摆脱饥饿与死亡的命运。这是诗人的叹息,也是对杜甫命运的同情。
颔联则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即使才华横溢的杜甫,也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尊重,如同茫茫大海中无法找到立足之地。相比之下,那些平庸之辈反而得到了优待。这是对不公待遇的愤懑和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颈联将杜甫的诗篇比喻为水仙花和牛渚花,形象地描述了其诗作的美丽和韵味。虽然表面看来,这些诗篇如神怪般奇幻,但在深层次上,它们却包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在尾联中,诗人感叹杜甫诗名的落寞,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惋惜。同时,通过对杜甫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让人感动,也让诗人产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杜甫集》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一首咏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们纷纷涌现。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出身世家,早年因家世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但因性情放荡不羁,屡次遭贬。他热爱文学和艺术,尤其擅长书法,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在创作《读杜甫集》时,米芾正值人生的中年阶段,他早已因为自己的个性而远离了官场,过上了自由自在的文人生活。他在闲暇之余,潜心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对杜甫的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杜甫作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关注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米芾在读杜甫集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其才情和关怀民生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杜甫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