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 其二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黄。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倘若能够斩断束缚,如同杀掉坐骑、毁掉车辆一般彻底告别纷扰的俗世,那么当弟弟你寻访我的踪迹时,又该到哪里去探寻我的行止呢?
去完善
释义
杀马毁车:比喻抛弃世俗生活,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行藏:出处与隐居,意即一个人的去向或志趣。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霜风”“野菊”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为后续情感铺垫了基调。“久废山行疲荦确”一句点明诗人身体上的困顿,却用“尚能村醉舞淋浪”展现其精神世界的洒脱自在。第三联通过对比手法,将梦境中的恬静与现实中的忧患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深化主题。最后两句则借“杀马毁车”的决绝姿态表明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志,同时流露出对兄弟之间深厚情谊的眷恋。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悠长,既体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他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冷静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奉命赴密州捕蝗赈灾。彼时他已三十九岁,正值仕途坎坷之际。一路跋山涉水,至浮云岭时,因山行劳顿而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寄怀其弟苏辙(字子由)。诗中既有对自然秋景的细腻描绘,也流露出人生疲惫与归隐之思,更饱含对兄弟情谊的深切眷恋。在重阳将近、野菊盛开之时,苏轼面对山川美景,却感念世事艰辛,产生了“杀马毁车”的退隐念头,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