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口
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
麦登粟事起,竟岁相周旋。
扶犂荦确间,竝驱从两犍。
两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
日暮鞭更急,轭促肩领穿。
归来茅屋下,抚牛涕泗涟。
一饱弗易得,柰此官租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光秃的山脉环绕着蜿蜒的江河,每一寸土地上都没有平坦的农田。
当麦子和稻谷即将成熟的时候,整个年度都在忙碌中度过。在崎岖不平的土地上犁地时,要同时驱赶两头耕牛。这两头牛的力气并不相同,所以农夫只能用手中的鞭子抽打那些落后的耕牛。
日落时分,农夫抽打耕牛的力度变得更大了,因为犁地的速度太慢,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晚上回到茅草屋里,农夫抚摸着耕牛,不禁泪流满面。仅仅为了吃饱一顿饭就已经很不容易,还要应付那些沉重的官税。
去完善
释义
《漩口》:这是南宋诗人洪咨夔的一首描绘农民辛勤耕作场景的诗歌。
1. 漩口:地点名,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
2. 秃山:光秃秃的山,这里形容山上没有树木。
3. 束纡江:蜿蜒曲折的江河。
4. 寸土无平田:意思是土地贫瘠,没有一块平整的田地。
5. 麦登:麦子成熟。
6. 粟事起:开始收割谷子。
7. 竟岁相周旋:整年都在农田劳作。
8. 扶犂:用手扶着犁头耕田。
9. 荦确:高低不平的土地。
10. 并驱:一起驱赶。
11. 从两犍:指两头犍牛。
12. 力不齐:力气大小不一。
13. 手胼:手掌磨破生出老茧。
14. 鞭:鞭策牛前进。
15. 日暮:太阳快落山时。
16. 轭促:农具轭头压迫。
17. 肩领穿:肩膀和脖颈被轭头磨破。
18.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19. 抚牛:抚摸着耕牛。
20. 涕泗涟:泪如泉涌。
21. 一饱:吃一顿饱饭。
22. 弗易得:不容易得到。
23. 柰此:奈何如此。
24. 官租钱:官府征收的租税。
去完善
赏析
《漩口》是南宋诗人洪咨夔所作的一首描绘农业劳动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述农民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和沉重的赋税负担。
首联“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写的是漩口地区的地理环境。这里山高水急,土地贫瘠,条件非常恶劣。这对下文农民的艰辛劳作做了铺垫。
颔联“麦登粟事起,竟岁相周旋”,表达了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耕作,为了生活不断奋斗。其中的“竟岁”和“周旋”表现出农民勤劳的身影。
颈联“扶犂荦确间,竝驱从两犍”,描绘了农民在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耕种,同时驾驭两头犍牛的情景。其中“荦确”一词形象地展示了土地的艰难状况,而“併驱”则表现出了农民的勤劳精神。
紧接着的“两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是对农耕劳作的具体描绘。由于两头犍牛的力气不均,后面的牛拉犁速度慢,所以农民只能用鞭子抽打它,加快耕作进度。
接下来的“日暮鞭更急,轭促肩领穿”,进一步描绘了农民的辛苦。太阳即将落山,为了完成农活,农民更加着急地用鞭子抽打牛,以至于自己的肩膀被犁轭磨破。
最后两句“归来茅屋下,抚牛涕泗涟”,展现了农民一天的劳累结束后的场景。回到简陋的茅屋,抚摸着疲惫不堪的耕牛,不禁泪流满面。这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深刻同情和感叹。
全诗通过对农民在艰苦环境下劳作的生动描绘,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沉重的赋税压力。诗人通过对农民内心的关注,表达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漩口》是南宋诗人洪咨夔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山川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洪咨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深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关注。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洪咨夔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地方官吏,治理百姓,体察民间疾苦。后来,他又受到政治迫害,被迫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政权逐渐衰弱。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怀。他们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时代的关切。洪咨夔正是这些文人墨客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诗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感受,成为了后世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