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二十一首 其十六

标题包含
颂古二十一首 其十六
隔江谁荐箭锋机,直下横趋已是迟。惆怅曲终人不见,数峰削玉水瀰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居简(1164年-1246年),俗姓李,字敬叟,号东涧老人,又号东涧遗民。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居简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隔着江河是谁在推荐剑法诀窍,直接的攻击和迅速的闪避已经太晚了。令人惆怅的是歌曲结束时仍不见其人,只见那几座如刀削般的山峰和水边弥漫的水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隔江:即长江。在古代,长江作为南北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2. 箭锋机: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用来比喻战士的英勇。 3. 直下横趋:指笔直地冲下去,形容勇往直前。 4. 迟:缓慢,拖延。 5.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感到忧伤。 6. 曲终人不见:出自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楼望断是江陵,长信宫中小糠清。无赖渐多新紫燕,兄弟离散各西东。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意为音乐结束,人去楼空。 7. 数峰削玉:形容山峰峻峭如削。 8. 水瀰瀰: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的第一句“隔江谁荐箭锋机”,作者以隔江的视角,描述了江对岸的景色,让人联想到江水悠悠、烟波浩渺的画面。同时,这里的“箭锋机”是古代兵器的一种,暗示了战争的威胁,也象征着世事的无常。 第二句“直下横趋已是迟”,作者以“直下横趋”的动作来形容时间流逝的速度,表达了时光匆匆、无法挽回的无奈之情。 第三句“惆怅曲终人不见”,作者通过“曲终人不见”这一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亲人的思念。其中,“曲终”意味着欢乐时光的结束,而“人不见”则暗示了亲人间的别离。 最后一句“数峰削玉水瀰瀰”,作者以“数峰削玉”来形容山峰的峻峭秀美,以“水瀰瀰”来表现水的浩渺无垠。这句诗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世事纷争的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二十一首 其十六》是宋朝诗人释居简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在这一年中,释居简因病去世,享年65岁。他的诗作主要反映了禅宗佛教的思想和人生观。 在这个时期,宋朝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过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诗歌创作方面,宋代文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释居简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