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室
摘茧抽丝女在机,茅檐苇箔旧堂扉。
年年桑柘如云绿,翻织谁家锦地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蚕娘辛勤吐丝忙,草屋陋室遮风雨。
每年桑树绿油油,织出谁家锦绣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蚕室:指养蚕的地方,这里借指农村百姓的家。
2. 杨修:东汉末年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3. 摘茧抽丝:采摘茧子,抽出蚕丝,这是蚕茧加工的步骤之一。
4. 女在机:女子在织布机上忙碌。
5. 茅檐:茅草屋顶的房屋,这里指农家的简陋住房。
6. 苇箔:用芦苇制成的帘子,用作窗户或隔扇。
7. 旧堂扉:破旧的门堂。
8. 桑柘:桑叶和柘叶,都是养蚕的原料。
9. 锦地衣:锦绣般的地衣,比喻美丽的织品。
去完善
赏析
《蚕室》是唐代诗人杨修的一首描绘蚕农辛勤劳作的诗。诗中通过“摘茧抽丝女在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蚕妇们在简陋的蚕室里忙碌的身影,展现出她们勤劳的精神面貌。“茅檐苇箔旧堂扉”则描述了蚕室的简陋环境,反映出蚕农生活的不易。
接下来的两句,“年年桑柘如云绿,翻织谁家锦地衣”,则通过对桑叶繁茂的描写,表达了蚕农们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暗示了蚕丝业的繁荣景象。而“翻织谁家锦地衣”则通过询问谁家能织出美丽的锦绣地衣,表达了对蚕农辛勤劳动成果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蚕农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勤劳精神,展现了当时蚕丝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蚕农辛勤劳动成果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蚕室》是东汉末年文人杨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90年左右,当时东汉王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杨修正担任曹操的谋士,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他通过对蚕室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个时期,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割据,战乱不断。杨修作为曹操的谋士,一方面要为曹操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又要关注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蚕室》,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