麾扇渡
旌旗烁石刃凝霜,甲楯如龙人似狼。
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谢顾丹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旗帜闪耀如宝石般的光芒,刀锋凝聚着寒冷的霜气;盾牌犹如矫健的巨龙,战士们像英勇的狼一样勇猛。
一把羽毛扇子轻轻一摇,风吹动着草丛;这些丰功伟业要感谢那些在背后的策划者,比如顾丹阳这样的贤能之士。
去完善
释义
1. 麾扇:挥舞扇子。这里指指挥军队战斗的意思。
2. 渡:在河流或水域上经过的地点。
3. 旌旗:古代军队行军时用以标识军威的旗帜。
4. 烁石:使石头闪光。这里形容战场上的激战。
5. 刃凝霜:刀刃像霜一样洁白明亮。这里是形容兵器锋利。
6. 甲楯:古代的盾牌。这里用来比喻士兵们的防护装备。
7. 人似狼:形容士兵们勇猛的样子。
8.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这里是用来比喻将领指挥战斗的手法。
9. 风偃草:风吹草倒,意思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10. 策勋:记录战功。
11. 多谢: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12. 顾丹阳:古代东晋名将顾荣的号。这里用来比喻指挥战斗的将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壮观场景。首句“旌旗烁石刃凝霜”通过“烁石”和“凝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场上激烈的战斗氛围。第二句“甲楯如龙人似狼”则表现了士兵们的英勇形象,铠甲如同巨龙,人们矫健勇猛犹如饿狼。
诗的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过程,“羽扇一挥风偃草”表现主帅杨修的指挥若定,轻轻挥动羽毛扇,便使狂风止息,草木低头,凸显其智谋与指挥才能。而尾句“策勋多谢顾丹阳”则表达了诗人对并肩作战的好友顾丹阳的高度赞扬和深深感激。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写手法和强烈的画面感展现了战场上的激战与将军的风采,不仅赞美了主帅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胜利的期待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麾扇渡》是东汉末年文人杨修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80年至220年之间,也就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这个时期,东汉王朝的统治已经日趋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
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文人,杨修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诸多人生际遇。他曾担任过郎官、主簿等职,后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曹操的赏识,成为其幕僚。然而,由于他直言不讳的性格,时常触怒曹操,最终导致被诛杀的结局。这段时期,杨修在官场沉浮,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与残酷。
此外,这个时期的东汉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北方边疆面临着匈奴、羌族等民族的侵扰;内部,宦官、外戚争权夺利,政治腐朽不堪。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杨修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杨修创作了《麾扇渡》这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江南水乡风光的赞美,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苦难的哀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修的才情,还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