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断石
孙吴纪德旧刊碑,埋没蟠螭与伏龟。
惆怅石冈三断在,至今犹似鼎分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孙吴时期的功德碑被埋藏在地下的蟠螭和伏龟之中。让人惋惜的是石碑已经断裂成三部分,到现在还像古代分鼎时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孙吴:指孙吴政权。2. 蟠螭(pán chī):一种神话中的龙。3. 伏龟:即“卧龟”,是石刻的图案之一,意味着长寿。4. 石冈:此处指石碑。5. 鼎分:古代九鼎是权利的象征,以鼎比喻国家分裂。
去完善
赏析
《三断石》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军事家杨修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该诗通过对孙吴纪德碑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岁月流逝的感慨。首句“孙吴纪德旧刊碑”描述了孙权、刘备联盟抗曹的历史事件,强调了历史的悠久。接着“埋没蟠螭与伏龟”表现了古碑石刻逐渐被埋没的形象。
然后诗人以“惆怅石冈三断在”表达了对于古碑残破不堪的遗憾之情,其中“三断”形象地描述了古碑的破碎状况。尾联“至今犹似鼎分时”则揭示了诗人借古讽今的意图,通过对比古代鼎立时期的历史局面与现实情况,表达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全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断石》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200年左右,正值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杨修(145-205),字德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他聪明过人,少年成名,历任郎中、丞相府主簿等职。作为曹操的谋士,他曾多次参与军事和政治活动,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才学出众却让他招致了嫉妒和陷害,最终在曹操的猜忌下被杀。
在杨修所处的时代,东汉政权已经衰微,诸侯割据,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杨修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作品以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