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冷泉堂

标题包含
冷泉堂
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 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苍润神所开。 忽开彷像来宫囿,指顾已惊成列岫。 规模绝似灵隠前,面势恍疑天竺后。 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岩万壑藏云烟。 上有峥嵘倚空之翠岭,下有潺湲漱玉之飞泉。 一堂虚敞临清沼,密荫交加森羽葆。 山头草木四时春,阅尽岁寒人不老。 圣心仁智情幽闲,壶中天地非人间。 蓬莱方丈渺空阔,岂若坐对三神山。 日长雅趣超尘俗,散步逍遥快心目。 山光水色无尽时,长将挹向杯中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美景实在美妙,一座山峰独领风骚名曰“飞来峰”。 高低错落的翠绿山麓仿佛画卷,岩石与苍翠树木共同演绎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突然之间,仿佛仙境降临皇宫花园,顷刻间满眼已是青山绿树。其规模简直像极了杭州的灵隐寺,而面貌又如同天竺山之后的美景。 谁能说这是完全依靠人力而非自然之力呢?这千山万水之中藏着无尽的云烟。 山上有着险峻的翠岭,山下则是有流水漱石的飞瀑。一处宽敞明亮的庭院临近湖泊,树荫交加犹如羽毛般浓密。 山顶的草木四季常青,经历过严寒却不曾凋谢。 皇帝的智慧和仁爱使得这个地方充满宁静与优雅,这里的仙境并非尘世凡间可比。远方的蓬莱方丈如此遥远,哪里比得上眼前的这三座神山呢? 时光漫长,在这里寻得雅致超越世俗纷扰,漫步其间令人心情舒畅。这里山光水色的美景永无止境,可以将它们都融入杯中之绿。
去完善
释义
【山中秀色何佳哉】: 何佳哉:多么美好。 【参差翠麓俨如画】: 参差:高低不一;翠麓:青山的轮廓;俨如:好像。 【面势恍疑天竺后】: 天竺:杭州的天竺寺。 【上...之翠岭】: ...的翠岭:山的名称或特征。 【下有...之飞泉】: ...的飞泉:泉水。 【一堂虚敞...沼】: 堂:建筑物的空间;沼:水池。 【阅尽...不老】: 阅尽:经历许多;岁寒人不老:形容尽管经历了时间的流逝,却仍然保持年轻的状态。 【圣心...人间】: 圣心:皇帝的心意;壶中天地:形容仙境。 【蓬莱...神山】: 蓬莱:神话中的仙岛;方丈:另一个仙岛;三神山:传说中的三个仙岛,蓬莱、方丈、瀛洲。 【日长...心目】: 日长:时间很长;快心目:使心情愉悦。 【山光水色...渌】: 山光水色:山水风光;无尽时:永恒的美景;挹向杯中渌:欣赏美景就像品尝美酒一样令人愉快。
去完善
赏析
《冷泉堂》是一首描绘山间景色的诗,诗人借助于精湛的修辞技巧和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山水画。诗人首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秀色的迷人之处。紧接着,以“飞来”、“参差”等词描绘了山峰的壮丽,强调了山的神秘和魅力。然后,诗人把这座山比作杭州的著名景点——灵隐寺和天竺山,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中还描述了山上蜿蜒曲折的山径、苍润的石骨以及潺潺的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在山谷之间,一座典雅的凉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草木四季常青,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细腻的情感去感悟山水之美,并使这种美感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中,诗人找到了超越尘世纷扰的自由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冷泉堂》是南宋诗人苏轼在公元1168年创作的诗歌,正值他任杭州知府期间。这一年是宋孝宗统治时期,即南宋时期。 当时,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繁荣,文人墨客云集。苏轼,作为一位极富才华的诗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西湖十景》等。与此同时,他还受到皇帝的赏识,被授予“翰林院大学士”的头衔。 然而,在他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他与当权者之间的冲突,以及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的一些波折。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作品的风格和内容。 在这一背景下,苏轼创作了这首《冷泉堂》诗。这首诗描绘了他在冷泉堂附近的游览经历,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人生哲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