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访徐昭法
木兰舟楫系垂杨,十里溪桥到草堂。松子落山村路静,稻花流水野田香。身因时异思深隐,发为愁多带浅霜。归路向城回首数,柴门客去掩斜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木质的船停靠在垂柳依依的河岸,沿着十里的溪流与桥梁来到草屋。松子从山上飘落下来,使得山村的道路显得格外宁静;稻田里,水流着香气四溢的稻谷。我的身体因为时间不同而深深地思念隐居的生活,头发也因为忧愁过多而带着浅浅的白霜。回到城市的路上,回头细数走过的路,看那柴门后,夕阳渐渐落下,客人已经离开。
去完善
释义
《华山访徐昭法》是一首描绘作者探访隐居朋友时的所见所感的诗。以下为该诗的字词注释:
1. 华山:位于陕西省的一座名山,徐昭法在此隐居。
2. 徐昭法:作者的隐居朋友,具体身份不详。
3. 何绛:这首诗的作者,唐代诗人。
4. 木兰舟楫:一种用木兰树制作的船桨。
5. 垂杨:杨柳树的下垂枝条。
6. 十里溪桥:指距离较远的溪流和桥梁。
7. 草堂:这里指徐昭法的居所。
8. 松子:松树结出的果实。
9. 山村路静:形容山村道路的宁静。
10. 稻花流水:形容稻田中流淌的水。
11. 野田香:田野中的香气。
12. 时异:时间不同。
13. 深隐:指隐居山林。
14. 愁多:忧愁较多。
15. 浅霜:指头发略带白霜。
16. 归路向城:回程的路向着城市。
17. 柴门客去:形容客人离去后,关闭简陋的门。
18. 斜阳:夕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隐居华山的友人徐昭法的经过。首联以“木兰舟楫系垂杨,十里溪桥到草堂”开篇,展现了诗人前往拜访的沿途风景,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颔联中的“松子落山村路静,稻花流水野田香”则具体描绘了山间景色,松子和稻花的形象让画面生动起来。颈联中“身因时异思深隐,发为愁多带浅霜”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时世变迁让他渴望隐居避世,而满头白发也见证了他的忧虑和沧桑。尾联则以“归路向城回首数,柴门客去掩斜阳”收尾,表现出诗人即将离去的情景,画面中一抹夕阳,使得整首诗显得更为沉静、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山访徐昭法是清代诗人何绛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繁华,人们追求文艺享乐。在创作这首古诗时,何绛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家乡离华山不远,但对这位隐士的了解仅来自传闻。因此,他以华山的险峻为契机,怀着探索的心情去拜访这位徐昭法,试图从对方那里了解更高的境界和不同的智慧。
这段时间,由于清朝的繁荣稳定,文人士大夫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佛家和道家的研究也是文人所热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何绛希望通过寻找隐士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然而,这种探索并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勇气,还要有面对孤独的耐心。这段旅程对何绛来说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他希望能够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