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通访迹删和尚 其二

标题包含
大通访迹删和尚 其二
寂寂坐忘久,落花从满襟。溪声清滞虑,云影荡轻阴。听树知风性,闻蝉证物心。淡然无所著,渐觉道情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窗外落英缤纷,飘洒的花瓣沾满了衣襟。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神宁静,仿佛洗净了内心的烦忧。天空中飘浮的白云在阳光下变幻莫测,光影摇曳。聆听树叶的沙沙声,感受风的气息;听到蝉鸣的声音,体验大自然的真实。这样淡然而洒脱的生活,让我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深邃的哲理。
去完善
释义
1. 大通:指福建武夷山的大通禅寺,也是作者访迹删和尚的地方。 2. 何绛:清朝诗人。 3. 坐忘:道教的一种修炼方式,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忘记尘世纷扰,心境空明的境地。 4. 落花:自然景象,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 5. 从满襟:指花瓣飘落在衣襟上。 6. 溪声:溪水流动的声音。 7. 清滞虑:使心中的忧虑变得清澈宁静。 8. 云影:云的阴影。 9. 荡轻阴:驱散阴郁的心情。 10. 听树知风性:通过倾听树木的声音感知风的特性。 11. 闻蝉证物心:听闻蝉鸣验证万物皆有生命的道理。 12. 无所著:无所执着,心灵豁达开朗的境界。 13. 渐觉道情深:逐渐体会到佛法的博大精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传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寂寂坐忘久”表达了诗人在寂静中忘却尘世纷扰的渴望。随后,“落花从满襟”则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衬托出诗人心境的平和与宁静。接下来的“溪声清滞虑,云影荡轻阴”通过描绘溪水声和云影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清澈和明净。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诗人也通过聆听树木和风的声音以及闻听蝉鸣来感悟万物之心。最后两句“淡然无所著,渐觉道情深”表示诗人逐渐达到超然境界,对道的理解愈发深刻。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恬淡的胸怀和通达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通访迹删和尚 其二》是明末清初诗人何绛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644年至1687年之间,正值明清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何绛个人经历了家族的变故和世道的变迁,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浓厚的时代色彩。 由于战乱频繁、国家分裂,当时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生疾苦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何绛的诗歌表现出了对民间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在《大通访迹删和尚 其二》一诗中,通过对高僧迹删和尚的敬仰之情,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争、寻找心灵安宁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