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自电白至海安 其六

标题包含
自电白至海安 其六
渐入深林瘴渐多,闻声始觉有人过。高天久矣人难问,蓁莽何劳更作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渐渐走进幽深的森林,那里的瘴气也多了起来;只听到声音,才知道原来有行人路过。在这片广袤的天空下,人们很难互相了解;何必让繁茂的草木去编织那些多余的障碍呢?
去完善
释义
1. 自电白至海安:电白县与海安县分别为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两个县。诗人在旅程中经过这两个地方并写下了这首诗。 2. 深林:茂密的树林。 3. 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潮湿地区常见的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害。 4. 高天:天空。 5. 人难问:难以被人理解或理会。 6. 蓁莽:草木茂盛的样子。 7. 作罗:织网。这里指在草木丛生的地方穿行时,如同在罗网中一般艰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从电白到海安沿途的风景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渐入深林瘴渐多”描述了随着深入丛林,雾气逐渐变多的景象。第二句“闻声始觉有人过”则表达了在寂静的环境中,听到声音才意识到有别人经过的情景。第三句“高天久矣人难问”表示诗人感到天空高远,人们难以交流。最后一句“蓁莽何劳更作罗”意味着在充满荆棘的环境中,诗人并不希望他人过于打扰。全诗流露出诗人独处时的孤独与沉思,以及他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电白至海安 其六》是何绛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即公元1644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值明朝衰亡、清朝建立的历史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何绛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面对时局的变化,他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来,他在民间从事教育工作,将自己的才学传授给后学。 在这段时间里,何绛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诗篇。这首《自电白至海安 其六》就是他在旅途中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何绛传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向往只能成为一种梦想。因此,诗中又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绪。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