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窗外几芭蕉,幽怀慰寂寥。
晚宜风飐飐,秋称雨潇潇。
清滴渔篷碎,徐翻凤扇摇。
进修期似尔,日日长新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外有几棵芭蕉树,它们让我感到孤独和寂寞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傍晚的时候,风吹动着树叶,秋天的雨水听起来格外萧瑟。雨滴打在渔篷上发出破碎的声音,而徐徐翻动的风扇则像凤凰的翅膀一样轻摇。我希望自己的修养能和这些植物一样,每天不断地成长、更新。
去完善
释义
1. 芭蕉: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大而宽,可用来形容人的胸怀宽广或境遇通达。
2. 幽怀:深沉的情感或情怀。
3. 寂寥:指寂静、清静;也指孤独、寂寞。
4. 晚宜:适宜在晚上的时候欣赏。
5. 风飐飐: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6. 秋称:秋天时显得更加明显。
7. 雨潇潇:形容秋雨细密的样子。
8. 清滴:清澈的雨滴。
9. 渔篷:渔船上的船篷。
10. 徐翻:缓慢地转动。
11. 凤扇:古代宫廷所用的装饰性扇子。
12. 进修: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13. 期似:期望成为。
14. 日日新苗:每天都像新的植物一样成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芭蕉生长情景的诗歌,作者借芭蕉的形象传达了人生哲理和情操修养。诗句“窗下几芭蕉,幽怀慰寂寥”描绘了芭蕉的安静与沉默,寓示着人生需要沉淀和自我安慰。后面的句子则描述了芭蕉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晚风吹拂、秋雨潇潇时芭蕉随风飘摇;雨滴落下时芭蕉树叶轻盈摆动,犹如凤凰展翅;而最后一句"进修期似尔,日日长新苗"表达了芭蕉旺盛的生命力,寓意人们在修养过程中要如同芭蕉一样,保持谦逊的心态,天天向上。整首诗流露出深厚的哲理韵味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南宋诗人姚勉的一首咏物诗,描述了芭蕉的高洁品质,通过对比芭蕉与其他花卉的不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正值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诗人姚勉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不幸,深感忧虑。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寻求人生的真谛。
在时代大背景之下,姚勉的个人生活也颇有些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如愿中举。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将这份热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抒发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总的来说,《芭蕉》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挑战的时代,而姚勉则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尚的品质,书写了一首令人敬佩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