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桃李飘零春已深。
可怜轻负惜花心。
尊前赖有红千叠,窗外休惊绿满林。
灯灼灼,醉沈沈。
笙歌丛里酒频斟。
留欢且莫匆匆去,怅望春归何处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李纷纷飘落,春天已经深入。
可惜辜负了怜惜花的心意。
幸亏酒桌上还有红色千重叠,窗外不要惊讶绿色充满了树林。
灯光明亮,沉醉其中。
在歌声和音乐中频频倒酒。
想要留住欢乐不要匆匆离去,惆怅地望着春天的离去,不知去哪里寻找。
去完善
释义
《鹧鸪天》:该词为南宋词人曾觌创作的一首咏春词。
1. 桃李飘零春已深:桃李,指桃花和李花;飘零,意指花瓣凋落;春已深,指春天已经过了一半。这句词表达了春天已过一半,桃花和李花的花瓣凋落的景象。
2. 可怜轻负惜花心:怜,表示同情或怜惜;轻负,轻易辜负的意思;惜花心,这里指珍惜花开的心情。这句词意思是作者感叹人们轻易辜负了珍惜花开的期待心情。
3. 尊前赖有红千叠:尊,古代盛酒器皿;红千叠,形容酒杯中红色酒水的丰富层次。这句词表达了在宴席上依靠丰富的酒水来度过欢乐时光。
4. 窗外休惊绿满林:窗外,指窗外的景色;休惊,不要惊讶;绿满林,描述春天绿色覆盖整个树林的景象。这句词描绘了作者所见到的窗外一片绿色的美丽景色。
5. 灯灼灼,醉沈沈:灯灼灼,形容灯光明亮;醉沈沈,表示喝醉了的状态。这句词描述了宴会上明亮的灯光和众人畅饮的情景。
6. 笙歌丛里酒频斟:笙歌,指吹笙唱歌;丛里,指众多的场合;酒频斟,指不断地斟酒。这句词形象地描绘了宴会上人们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喝酒的热闹场景。
7. 留欢且莫匆匆去:留欢,指留下欢乐的时光;且莫,相当于“请不要”;匆匆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这句词建议大家在欢乐的时光里慢慢享受,不要因为时间流逝而遗憾。
8. 怅望春归何处寻:怅望,表示失望、失落的神情;春归,春天的离去;何处寻,意为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句词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失落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桃李飘零”开篇,将读者带入暮春时节,突出季节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通过“可怜轻负惜花心”表达了作者对于春花凋谢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是对人们常常忽略身边美好事物的批判。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述了春天结束之际仍然存在的美好:如“尊前赖有红千叠”以及“窗外休惊绿满林”。前者意味着即使春光逝去,但是热情似火的红色花儿仍在人们的眼前绽放;后者则是对春天的回望和挽留,体现着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眷恋。
在下半阕中,“灯灼灼,醉沈沈。笙歌丛里酒频斟。”描述的是一幅生动的宴会场景,灯火通明,人影绰约,笙歌阵阵,美酒不断。这种画面给人以浓厚的审美体验,既体现了生活的愉悦与繁华,又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最后两句“留欢且莫匆匆去,怅望春归何处寻。”,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深的感慨。作者呼吁人们在欢愉的时候切勿让时间轻易流逝,要珍惜当下,但春天终究会离去,无迹可寻,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无奈之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南宋词人曾觌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初期,大约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曾觌作为南宋宫廷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他曾担任宋朝皇帝的侍从官,但由于政治斗争,他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然而,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忠诚,逐渐赢得了皇帝的信赖。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内涵。
在《鹧鸪天》的创作时期,南宋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建立,但由于金兵的不断侵犯,南宋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这一时代背景对曾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成为他创作《鹧鸪天》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这首词中,曾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以及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时光。同时,他也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种情感深沉而又真挚,展现了曾觌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