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娇波媚靥,尊前席上,只是寻常梳裹。
温柔伶俐总天然,没半掏、教人看破。
从来可恁,痴迷著相,百计消除不过。
烟花不是不曾经,放不下、唯他一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迷人的眼波和酒窝,在筵席上总是平常的妆扮。
她的温柔和聪明是天生的,无需做任何掩饰。
一直以来,都是她让人痴迷不已,无论怎么尝试去忘记都无法做到。
烟花并不是没有经历过,只有她让我无法忘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娇波:柔美的眼波。这里指女子美丽的眼睛。
2. 媚靥:微笑时的酒窝。这里指女子甜美的笑容。
3.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这里指酒宴。
4. 寻常梳裹:日常的打扮。这里指女子平常的妆容。
5. 温柔伶俐总天然:指女子的温柔和聪明都是天生的,不用刻意去表现。
6. 没半掏:指没有丝毫虚假。
7. 教人看破:让人看穿她的真性情。
8. 可恁:如此这般。
9. 痴迷著相: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或现象。
10. 百计消除不过:想尽办法也难以消除。
11. 烟花:指青楼女子。这里指歌妓舞女。
12. 放不下:难以忘怀。
13. 唯他一个:只有她一个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鹊桥仙》以婉转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形象。首句“娇波媚靥,尊前席上,只是寻常梳裹”通过描绘女子的眼神和妆容,展现出她端庄又不失风情的气质。接下来的句子“温柔伶俐总天然,没半掏、教人看破”则强调了她纯真自然的性情,以及那无法捉摸的神秘魅力。
接着作者提到“从来可恁,痴迷著相,百计消除不过”,表达了这位女子让无数人为之痴迷的状况,即使想尽办法也无法消除对她的痴迷。最后两句“烟花不是不曾经,放不下、唯他一个”,更传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情有独钟,无论在烟花繁盛的地方经历过多少风月,他的心中始终只容得下这一个女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鹊桥仙》是南宋著名词人曾觌的一首描写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6年,即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在这段时间里,曾觌作为南宋宫廷的词人和官员,他的生活充满了政治风云和文艺创作。他在此时期经历了一些人生际遇,如孝宗皇帝的继位、政局的变动等。
在《鹊桥仙》创作的时间段内,南宋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孝宗皇帝继位后,力图恢复北宋时期的繁荣,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当时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金国对南宋的威胁并未消除。在这种背景下,曾觌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在这首《鹊桥仙》中,曾觌通过对牛郎织女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感慨。通过对牛郎织女的描绘,曾觌不仅传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关切。这首词成为了曾觌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