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作十四首 其四
但逐银牌使,何堪记驿程。
路迷如欲尽,山转忽通行。
列仗新罗骑,先驱渤海兵。
凿空谁计此,曾未及长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乎的只是那面银牌,哪还能记住经过了多少驿站?
山路迷茫仿佛永远走不完,可是突然之间山势转变,豁然开朗。
他们身着异族服饰的新罗骑士,还有身经百战的大汉士兵们组成了一支前锋队伍。
是谁开启了这次探险之旅?也许还没有找到答案,但已经有很多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迹。
去完善
释义
《使辽作十四首 其四》刘跂
1. 但逐银牌使:指奉命出使的人;银牌是古代使者身份的象征。
2. 何堪:怎么能承受;何堪记驿程表示旅途艰辛。
3. 列仗新罗骑:整齐的朝鲜骑兵队列。
4. 先驱渤海兵:先锋部队由渤海国人组成。
5. 凿空谁计此:谁能预料到这种情况呢?凿空指的是开辟道路或探察未知的领域。
6. 曾未及长缨:意指没有带上建功立业的武器和装备。
去完善
赏析
《使辽作十四首 其四》以辽国的地理背景为出发点,反映了当时辽国的繁盛与气度。在诗中,“银牌”代表了皇家使者身份,体现了作者的优越地位;而“记驿程”则表达了作者随同皇室人员出行时的疲倦和困境。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路途的曲折,以及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诗人接着描绘了辽国军队的强大气势,展示了辽国边境地区的繁荣景象。通过“列仗新罗骑,先驱渤海兵”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辽国对外实行和平友好的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交往和交流。
最后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对这次出使经历的感悟:尽管他是一位负有特殊使命的使者,但他意识到这种和平友好的交流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也间接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辽国的地理风貌、军队气势,并传达了作者对于和平友好外交理念的推崇和对国家和平发展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作十四首 其四》是宋代诗人刘跂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在那个时候,由于战争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许多文人士大夫常常被派遣到边疆地区进行慰问、视察或出使。刘跂作为当时的一位知名文人,也曾在辽地担任外交使节。
这个时期的宋朝内外交困,与辽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刘跂在外交使命中,既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也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有所担忧。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总的来说,刘跂的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