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蓦山溪(元夕词)

标题包含
蓦山溪(元夕词)
梅花初谢,雪后寒微峭。谁送一城春,绮罗香、风光窈窕。插花走马,天近宝鞭寒,金波上,玉轮边,不是红尘道。 玻璃山畔,夜色无由到。深下水晶帘,拥严妆、铅华相照。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valen751
去完善

译文
梅花刚刚凋谢,雪后天气微微寒冷。是谁将这座城市的春天送来的呢?是那繁花锦绣的美丽景色和优美迷人的风景。在插着鲜花的马匹之间穿行,天空与珠宝的鞭子近在咫尺,水波荡漾,明月高悬,这不是滚滚红尘中的道路。 在玻璃山附近,夜色无法接近。深深的湖水宛如水晶制成的帘幕,它们拥抱着美丽的妆容和华丽的容颜相互辉映。珠光宝气的楼阁显得虚无缥缈,人与月亮彼此映衬,仿佛是一对美丽的仙子。酒杯前的月亮,月亮中的美人,年年都是如此美好,永远不变。
valen751
去完善
释义
梅花初谢,雪后寒微峭:这句是描写梅花凋谢的景象,雪后寒微峭是指天气寒冷。 谁送一城春,绮罗香、风光窈窕:这句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一城春"表示整个城市都是春天的气息,"绮罗香"指春天的花朵香气四溢,"风光窈窕"描述了美丽的春光。 插花走马,天近宝鞭寒,金波上,玉轮边,不是红尘道:这句写的是骑马赏花的活动,"天近宝鞭寒"表示马的缰绳距离天空很近,象征着高洁的意境,"金波"和"玉轮"分别指的是太阳和月亮,"不是红尘道"表示这里的环境清净,不受世俗影响。 玻璃山畔,夜色无由到:这句是说在玻璃山附近,夜色宁静,无法到达。 深下水晶帘,拥严妆、铅华相照:这句描绘了在水晶帘内观赏美景的场景,"拥严妆"表示化妆精致的女子,"铅华相照"表示美女与美景相映成趣。 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这句是描绘月亮与人的美好情景,"珠楼缈缈"形容高楼华丽而遥远,"人月两婵娟"表示人与月亮同样美丽,"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表示人们在月光下欢聚,期待每年都能见到这样的美景。
valen751
去完善
赏析
《蓦山溪(元夕词)》毛滂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与美好愿景。前两句“梅花初谢,雪后寒微峭”,暗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为整个词章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随后“谁送一城春,绮罗香、风光窈窕”,展现出元宵节时,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共庆节日的盛况。“插花走马,天近宝鞭寒,金波上,玉轮边,不是红尘道。”这几句则描述了元宵夜的独特风景,彰显出无限诗意。 下片词章中,“玻璃山畔,夜色无由到。深下水晶帘,拥严妆、铅华相照。”诗人以玻璃山和水晶帘形容月色之华美,并借助于月光的映衬,描绘出元宵夜的绮丽景象。而“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则表达出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元宵节之夜的繁华、热闹、美丽和祥和,充满了诗情画意。
valen751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毛滂的《蓦山溪(元夕词)》创作于北宋时期。在公元1000年至1127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繁荣期,也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墨客,毛滂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元夕这一特殊时刻,毛滂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蓦山溪(元夕词)》。元夕是元宵节,这一天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这个时间段里,毛滂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担任地方官,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也曾遭受贬谪,远离家乡。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毛滂生活的时代,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当时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交流思想,探讨学术,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这个背景下,毛滂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千古。
valen751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