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源中丞赴新罗
赤墀赐对使殊方,官重霜台紫绶光。玉节在船清海怪,
谁得似君将雨露,海东万里洒扶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宫殿里,朝廷任命使者到远方处理政事,他们的地位显要,紫色的绶带闪耀着光芒.他们手持象征权利的玉节乘船而去,如同清除海中的妖魔鬼怪一样,只有你才能像君主那样滋润万物,把恩泽洒向那远在海东的扶桑之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这里指代朝廷。
2. 赐对:接受皇帝接见和询问的官员。
3. 殊方:远方,异域。
4. 霜台:即御史台,古代中央监察机构。
5. 紫绶:古代高级官员佩戴的紫色丝带,代表身份地位。
6. 玉节:皇帝派遣使者的符节,象征皇帝的权威。
7. 海东:古代中国对朝鲜半岛一带的称呼。
8. 扶桑: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用来指代日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我国古代官员出使外国的诗作。诗人以赤墀赐对、紫绶光的意象展现出这位官员身份的尊贵和地位的重要。玉节在船代表了他的庄重威仪,而他的使命是携带着“雨露”去东方的扶桑国,寓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对友好邻邦的关爱。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尊严和友邦情谊的热忱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外交任务的敬重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源中丞赴新罗》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7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中晚期,虽然战乱已经平息,但朝政已日渐衰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姚合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对新罗这个异国他乡的向往。
姚合在晚年时,由于仕途失意,曾经隐居茅山,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就包括源中丞。源中丞即将远赴新罗担任外交使节,姚合在临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他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新罗国的美丽风光,以及中唐时期唐朝与新罗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当时的唐朝与新罗、日本等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使得姚合对新罗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憧憬。
总的来说,《送源中丞赴新罗》这首古诗反映了中唐时期唐朝与新罗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表现了姚合作为一名文人墨客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