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采莲归来,绿水托着荷花翠绿欲滴。
秋风吹起层层波浪,水鸟飞舞嬉戏。
一叶扁舟载着佳人与兰桂,手腕轻柔摇动着船桨。
远望湖中小岛繁花一片,那是水乡的歌谣,也是苦苦的思念。
这思念如此痛苦,无法留住美好的时光。
远征的士兵仍未回家,而江南的采莲季节已经接近尾声。
岁月匆匆,采莲的季节已过,她却不一定来自青楼。
相比于城中的桑田,在江边采莲也许更加自由快乐。
盛开的莲花一朵接一朵,花与叶交相辉映。
翠绿的叶子害羞地低垂,红艳的花朵好似娇羞的脸颊。
那个难忘的人儿已经不在眼前,唯有惆怅地看着别离的时刻。
牵着花朵,心中却怜惜着一蒂双生的莲子;折断莲藕,却喜爱那相连的丝线。
旧日的情谊已无影无踪,眼前的美好却愈发繁茂。
纵使不在乎西津交佩的解开,依然会为北海雁书的迟到而羞涩。
采莲的歌声有节奏,采莲的夜晚永不落幕。
正好赶上江面上的浩荡之风,又遇到了徘徊江边的明月。
深夜在莲塘相遇,她们如同吴越的精灵般轻盈。
一起向远方寒冷的江水发问:远征的旅人在关山之间还要跋涉多少里呢?

去完善
释义
1. 采莲归:描述采莲的过程和结果。
2. 绿水芙蓉衣:指荷花在水中生长,芙蓉为荷花的别名。
3. 秋风起浪凫雁飞:描绘秋风吹起的景象以及水鸟飞翔的情态。
4. 桂棹兰桡:对采莲船只的形容,桂棹是桂木制成的船桨,兰桡则为木兰制的船桨。
5. 叶屿花潭:指莲塘周围的小岛与鲜花遍布的水塘。
6. 江讴越吹: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
7. 相思苦:表达思念之情。
8. 佳期不可驻:形容美好的时光无法留住。
9. 塞外征夫:边关戍边的士兵。
10. 官道城南把桑叶:将桑树与莲花相对照,暗示采桑的人不如采莲的人快乐。
11. 渠今那必尽娼家:指并非所有采莲的人都出身于贫贱家庭。
12. 花叶何稠叠:形容荷叶与花朵紧密挨着。
13.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用叶子和花朵比喻女子美丽的容颜。
14.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怜惜并采摘连在一起的莲花和莲藕。
15. 西津交佩解:出自《楚辞·九歌·湘君》中的“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横大江”,寓意男女离别时相互赠送信物的情景。
16. 北海雁书迟:借用雁传书的典故,表示书信来得慢。
17. 采莲歌有节:唱歌应和采莲的节奏。
18. 采莲夜未歇:采莲活动在夜晚依然持续。
19. 浩荡江上风:浩大的江风。
20. 徘徊江上月:月亮在江面上映出倒影。
21. 吴姬越女:指江南地区美丽的女子。
22. 寒江千里外:泛指远离故乡的地方。
23. 征客关山路几重:征夫离家在外的辛苦历程。

去完善
赏析
《采莲曲》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采莲景象的诗歌,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诗词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采莲女子美丽、勤劳的形象,并寓含了离愁与别绪的情感。首句以“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莲画面,展现出采莲女子的勤劳和她们的美好形象。随后,诗人通过“秋风起浪凫雁飞”来展现秋天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宁静。接着,“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进一步刻画了采莲女子悠然自得的姿态。在后半部分中,诗人通过“江讴越吹相思苦”来传达出人们之间的离别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环境。
在诗篇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的场景,表现出人们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接下来,诗人的笔触转向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以及采莲女子的生活场景。诗人用“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的向往。最后,诗人以“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表现了采莲女子的勤劳和乐观精神,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莲曲》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创作的著名诗篇。此诗创作于公元658年左右,正值盛唐时期。此时,随着国力的强盛,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王勃身处其间,虽有才华横溢,但人生波折重重。因一篇骈文《滕王阁序》而名噪天下,却因年少轻狂,在官场上遭受排挤,后又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溺水事故,早早离开了人世。虽然他的一生颇为短暂,但他留下的诗歌作品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采莲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采莲情景,通过咏物抒怀,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此外,本诗的语言华丽,形式工整,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