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 其一
一日复一日,百年如此耳。
那将千百计,来日何穷已。
逝者不可追,来者安可知。
正恐闻道晚,勿言功用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总是如此流转。
古往今来,千百年的岁月无尽头。
逝去的光阴无法追溯,未来的日子谁能知晓?
只担心学习道理时已太晚,别说发挥用处还为时过早。
去完善
释义
1. "一日复一日":指时间日复一日地流逝。
2. "百年":指人的一生。
3. "那将千百计":这句意为不要过多考虑未来的事情。"那将"表示让步假设;"千计"即千变万化,这里用来形容未来可能的种种情况。
4. "来日何穷已":意指未来还有无穷无尽的日子。"来日"指未来的日子;"何穷已"表示无穷尽。
5. "逝者":指过去的事物或时间。
6. "来者":指未来的事物或时间。
7. "正恐":表示唯恐、只怕的意思。
8. "闻道":指了解道理、懂得事理。
9. "勿言":不要说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深感慨。诗的前两句“一日复一日,百年如此耳”,表达了时光的无情流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的一生就在这无情的岁月中度过。这种对时间的敏感和深入思考,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对时间、对生命深深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那将千百计,来日何穷已”,则通过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无穷无尽,以及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千计、万计的时光,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而未来的日子却仿佛永无止境。这种深刻的认识,让人想起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宇宙无垠、生命渺小的感慨。
而在最后两句“逝者不可追,来者安可知。正恐闻道晚,勿言功用迟”中,诗人表达了对于过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意识到逝去的时光无法追回,但同时也对未来抱有期待。“正恐闻道晚,勿言功用迟”,意味着诗人害怕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得太晚,因此不敢轻易言说自己努力的成果。这与李白的《将进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都表达了对时间的恐惧和珍视,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深反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而这种情感和哲思,也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十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程俱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歌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时间为公元1159年,即南宋绍兴二十九年。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外有金人入侵,内有政治斗争激烈。诗人程俱身处其中,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在这一时期,程俱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波折。他曾担任过南宋朝廷的官员,但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贬谪至福建。在福建期间,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忧国忧民之情更加深切。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此变得更加深沉和雄浑。
在同一时期,南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另一方面,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这些时代背景都为程俱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