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至节夕宿两当驿
里数二千七百余,两当冬夜宿中途。
举朝五往东西蜀,还有区区似我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成:“路程长达两千七百多里,在冬天来临时选择在途中过夜。朝廷选拔的五位使者分别前往东方和西方的蜀地,只有我还在这个小小的区域没能离开。”
去完善
释义
《熙宁壬子至节夕宿两当驿》是宋代诗人赵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表达了自己在熙宁壬子年到两当驿的旅程中所见所思。这里是对其中词句的注释:
1. 熙宁:北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 壬子:即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
3. 至节:指冬至。
4. 两当: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
5. 里数二千七百余:形容路程遥远。
6. 举朝五往东西蜀:意指自己曾多次赴东西两蜀之地公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赵抃在前往四川任职途中,于熙宁壬子年除夕之夜在甘肃两当驿留宿时所作。诗歌通过描述行程的遥远和艰辛,表达了诗人的忠诚担当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首句“里数二千七百余”即概括了诗人此次行程的总里程。接下来“两当冬夜宿中途”点明了留宿的具体地点和时间。这里,“两当”是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冬夜”表明季节是在冬天,而且是深夜,暗示诗人奔波劳顿,旅途艰辛。
次句“举朝五往东西蜀”是说诗人为了国家事务,五次往返于四川和中原之间。这里的“举朝”指的是朝廷上下,诗人以自己为例,意在表示其辛勤为国、忠心耿耿的态度。而“还有区区似我无”则是对自己的感慨,意思是说,像他这样无私奉献、不辞辛劳的人已经很少了。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五年(即壬子年)的冬至前夕,赵抃创作了这首名为《熙宁壬子至节夕宿两当驿》的诗歌。这一时期,赵抃担任吏部尚书,正在赴任途中。当时的赵抃已年至花甲,经历宦海沉浮多年,身心俱疲。
在这个特殊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外部,与辽、西夏等国的战争频繁,国家财力严重消耗;在内部,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样的局势,年轻的皇帝神宗锐意改革,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试图缓解社会危机。然而,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导致了朝野的激烈纷争。
在这首诗歌中,赵抃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其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他以两当驿作为象征,寓含着自己在官场奔波多年的辛劳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冬至佳节的描绘,反映出了当时民间生活的困境和民众对和平与富饶的期盼。这首诗歌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社会现实的缩影,展现了一位老臣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