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
惆怅昌黎去不还,小亭牢落古松间。
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怀念逝去的昌黎朋友,他在那古老的小亭和松树之间离去不再回来。每当明月高悬、夜晚宁静之时,仿佛能感知到他的精神犹在,远观那江水之上的三十六峰依旧屹立不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山:位于今广东潮州北部的一座山峰,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此隐居读书,因此得名。
2. 刘允: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德宗时期。
3. 惆怅:形容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的样子。
4. 昌黎:指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5. 小亭:此处指的是韩山上的一座凉亭。
6. 牢落:指孤寂、冷落的意思。
7. 月明夜静:形容夜晚寂静明亮的环境。
8. 三十二峰:此处指的是韩山上的三十二座山峰。
9. 江上:指江边。
去完善
赏析
《韩山》刘允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在月夜时分所见的景象以及对于古人韩愈的怀念之情。首句“惆怅昌黎去不还”中的“昌黎”指的就是唐代著名文人韩愈,他在潮州担任刺史期间写下了许多佳作,以至于后世将他视为潮州文化的象征。然而,韩愈去世已久,使得诗人深感惋惜与惆怅。第二句“小亭牢落古松间”则是以景物描写来展现韩愈离世的苍凉之感。
紧接着第三句“月明夜静神游处”将视线聚焦于月光下的景色,以此表达诗人对于古人韩愈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句“三十二峰江上山”则描绘了江上山川的美丽画面,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古人韩愈之才情的敬仰。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韩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婉约细腻的诗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山》是唐代诗人刘允所创作的,这首诗的背景时间与刘允的个人际遇紧密相连。据记载,刘允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那时政治腐败、战乱频发。在创作此诗时,他正在韩山(今陕西省宜君县)担任县令一职。
这段时间内,刘允由于刚正不阿的性格,受到过权臣的排挤和陷害,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为民谋福祉。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难以实现,而个人生活也十分艰苦,因此他常常借山水景色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韩山的美丽风光,展现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臣腐朽统治的愤懑。在诗中,他以“山水”为笔,抒发心中的壮志与无奈,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