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御碑歌
升仙台前白玉碑,柱石拿攫龙之而。鸿文载在御制集,初不假手词臣为。我来摩挲一再读,颠者踪迹大可疑。忆昔元人失其鹿,群雄角逐争驱驰。濠州布衣人未识,芒砀云气常随之。金陵一朝定九鼎,六合不足烦鞭笞。是时楚兵最剽悍,不自量力来交绥。国家将兴有先兆,天遣来告贞元期。明明天眼识王气,故以险怪惊愚蚩。英君往往谋略秘,计大不许寻常窥。亦如田单破燕骑,神道设教尊军师。不然兹事乃近诞,小数何足夸权奇。白旄一麾江汉靖,军前长揖从此辞。留侯自伴赤松去,谷城空立黄石祠。天池之山高巍巍,竹林仙驭杳莫追。鹤归倘记石华表,世代已逐沧桑移。百年雨露在山泽,惟有松柏参天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矗立在升仙台前的白玉碑,以巍峨的柱子支撑着那上面刻有真龙图案的地方。这篇宏大的文字记载在皇帝的著作集中,但它的书写并不需要依赖任何大臣的手笔。我多次抚摩这碑文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信息真是让人惊讶不已。回想当年元朝失去皇位的时候,各路英雄争相争夺权力,谁也没注意到那个在濠州的布衣百姓,尽管芒砀山的云气常常伴随他。后来他在金陵定了乾坤,统一了天下,周围的小国都不值得他用武力征服。当时楚国的军队最为剽悍,不自量力的前来挑战,事实上这是国家兴旺的预兆,是天命所定的时机。上天用这些奇特的现象揭示了天命,使得愚昧的人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英明的君主总有着深远的谋略,无法轻易被人窥探到。就像田单击败燕军的故事一样,借助神道来显示军师的尊贵地位。否则,这些事情就太过荒谬了,那些小小的策略怎么能够成为谈论的焦点呢?一旦皇帝挥手平定天下,就可以辞去前线指挥的职责。那时的张良已经退隐山林,陪伴着他的只有赤松子。在天池山的高处,竹林里的仙人驾着马车渐行渐远,再也看不见踪影。如果仙鹤归来,还能记住这个石柱和华表,那也已经是经历了几度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这个世上,百年的时光不过是大自然的恩泽,唯有松柏的枝叶可以刺破苍穹。

去完善
释义
【升仙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海拔275米,山巅平坦处建有"升仙台"。
【白玉碑】用玉石雕刻的碑,这里指洪武御碑。
【柱石】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龙之而】龙的胡须,形容奇异,奇特的事物或景象。
【鸿文】巨著。
【御制集】皇帝亲自撰写的文集。
【初不假手词臣为】一开始并不依靠文人撰写。
【摩挲】用手抚摸。
【颠者踪迹】指朱元璋的发迹史。
【失其鹿】失去他的鹿,这里指元朝统治衰落。
【元人】指元朝。
【群雄角逐】许多英雄争夺天下。
【芒砀云气】芒砀山上的云雾,这里指朱元璋从芒砀山起兵。
【濠州布衣】指朱元璋,他曾经是个贫苦农民。
【六合】指上下四方,泛指全国。
【鞭笞】用鞭子抽打,这里指征服。
【楚兵】指朱元璋所率领的军队。
【交绥】交锋。
【贞元期】一个国家的复兴时期。
【天眼】有远见的人的眼睛。
【王气】帝王之气。
【险怪】奇怪而危险的事情。
【愚蚩】愚蠢无知的人。
【英君】英明的君主。
【军师】军事顾问。
【神道设教】利用迷信进行教育。
【田单破燕骑】公元前284年,齐国大将田单凭借火牛阵击败燕国骑兵的故事。
【尊军师】尊重军师的智慧。
【近诞】接近荒诞。
【小数】小事情。
【白旄】古代军队的旗帜。
【汉江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宁。
【留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后来抛弃功名,跟随赤松子学道。
【谷城空立黄石祠】张良去世后,人们在他曾经隐居的地方建立了纪念他的祠堂。
【天池之山】即长白山,明朝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所在地。
【竹林仙驭】指神仙乘坐的车驾。
【杳莫追】遥远得无法追寻。
【石华表】石柱。
【世代已逐沧桑移】时代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百年雨露】比喻时间的流逝。
【松柏参天枝】松树和柏树高耸入云的树枝。

去完善
赏析
《洪武御碑歌》这首诗歌是清代文人查慎行对明朝洪武帝朱元璋平定天下、统一江山的赞美之作。诗人通过对“升仙台”、“白玉碑”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了朱元璋的英勇善战和治国安邦的智慧。同时,诗人也通过回忆历史,表达了对于这位伟大君主深深的敬仰之情。
首先,诗人在开篇点明了“升仙台”和“白玉碑”两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它们象征着朱元璋的丰功伟绩。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些遗迹背后的历史故事。
接着,诗人提到了朱元璋的“鸿文”,即他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他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他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智慧的结晶。诗人强调,这些作品的创作并不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而是完全出自朱元璋本人的手笔。
随后,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揭示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艰辛历程。从“失其鹿”到“群雄角逐”,再到“芒砀云气”,诗人用一系列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朱元璋从一个普通百姓成长为一代君主的过程。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朱元璋与楚兵的力量差距,强调了朱元璋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具有高超的智谋和策略。他能够通过神奇的手段,使敌人在惊愕中败退,从而实现了国家的复兴。这种智慧使得朱元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令后人敬仰不已。
最后,诗人通过对“升仙台”、“白鹤”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朱元璋深深的敬仰之情。他相信,尽管岁月沧桑,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将会永远流传于后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洪武御碑歌》是清代著名文人查慎行所著的一首描绘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事迹的古风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正值清朝初期,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查慎行经历了诸多人生波折,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因博学多才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然而好景不长,后来因故被降为庶民,回到家乡潜心研究学问。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创作《洪武御碑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康熙年间,清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民众安居乐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查慎行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朱元璋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君主,建立了强大的明朝,这使他深受感动。
综上所述,《洪武御碑歌》的创作背景既有作者查慎行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当时社会时代的发展背景。正是这种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交织,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