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四十一首 其九
寒食清明节,家家拜扫时。
木人空叹息,石女泪双垂。
惟有林下道人,绝学无为。
百不会,百不知。
拈起少林无孔笛,逆风吹了顺风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明节,家家户户扫墓祭祖。木雕之人只能叹气,石雕女子泪水满面。唯有隐居山林的高人,崇尚无为之道。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知道。拿起没有洞孔的少林笛子,无论逆风还是顺风都能吹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吃冷饭,后来并入了清明节。
2.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扫墓、祭拜祖先。
3. 拜扫:指清明节扫墓活动。
4. 木人:比喻呆板的人,此处可能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死板守旧的人。
5. 石女:石头般坚硬不动的感情,此处可能是比喻对情感反应冷淡或无动于衷的人。
6. 林下道人:此处指隐居高人,古人称和尚为“道人”,这里是用来表达佛教僧人的形象。
7. 绝学无为:放弃世俗的知识,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8. 百不会,百不知:意思是任何知识都不去学,任何事物都不知道。
9. 拈起:举起的意思。
10. 少林无孔笛:一种古代的乐器,据说声音可以逆风顺风都能传播很远。
11. 逆风吹了顺风吹:表示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可以保持自己的心态平静,不受影响。
去完善
赏析
《偈颂四十一首 其九》以清明节为背景,揭示出世人对于生死、命运的感慨和困惑。诗中的“木人”、“石女”代表了无生命力的形象,表明在生老病死面前,无论贫富贵贱,都难以逃避。而“林下道人”则代表着超脱世俗的隐逸者,他们对世事漠不关心,无所畏惧,显示出诗人所向往的旷达人生态度。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使得诗歌主题更加鲜明。
其中“拈起少林无孔笛,逆风吹了顺风吹”两句尤为引人入胜。诗人借用“少林无孔笛”这一意象,传达了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力量。即使面临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思想。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明时节众生相的画面,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四十一首 其九》是宋代诗人释普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27年,即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这一历史事件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
在这一时间段内,释普宁的人生际遇并不明朗。据记载,释普宁是宋朝的一位僧人,主要活动在南宋初期。他曾在江南一带传教,并在杭州西湖畔的灵隐寺担任过住持。在靖康之变后,江南地区成为南宋的政治中心,许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纷纷南下,寻求庇护。释普宁正是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这首《偈颂四十一首 其九》。
在这一时间段内,与释普宁有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初年。此时,中原地区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而南宋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提倡儒家文化,佛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普宁作为一位僧人,他以禅宗教义为指引,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