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望有感
霜作晴寒策策风,数家篱落澹烟中。
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
寺隐钟声穿竹去,洞深人迹与云通。
雁门踦甚将何报,万里堪惭段子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霜冻在晴朗寒冷的日子里吹拂着,几户人家在淡淡的烟雾中若隐若现。
沙鸥直接飞过,鱼儿饱足了口福;野鸡相互呼唤,红色的柿子挂在枝头。
寺庙隐藏在竹林深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山洞深邃,人的足迹和云雾相通。
边关战事告急,我该用什么来报答呢?只恨自己离那千里之外的地方还差得远,实在愧对段子松啊!
去完善
释义
1. 策策:形容风声呼呼地吹着。
2. 篱落:指农家院落。
3. 澹烟:淡薄的烟雾。
4. 沙鸥: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鸟。
5. 径去:径直离去。
6. 鱼儿饱:形容鱼群在水中游动,表现出吃饱喝足的样子。
7. 野鸟:野生鸟类。
8. 相呼:彼此呼叫。
9. 柿子红:描述柿子的成熟季节,柿子呈现红色。
10. 寺隐:寺庙隐藏在……
11. 钟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
12. 竹去:竹林深处。
13. 洞深:洞穴深邃。
14. 人迹:人的足迹。
15. 与云通:与云朵相接。
16. 雁门:古关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北。
17. 踦甚:谦辞,表示才疏学浅。
18. 将何报:用什么来回报呢?
19. 万里:遥远的地方。
20. 堪:可以忍受。
21. 惭:愧对。
22. 段子松:北宋诗人,擅长描绘边塞风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晚望有感”,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以“霜作晴寒策策风”开篇,点明深秋季节的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冷肃杀的氛围。接下来的“数家篱落澹烟中”,写诗人眺望远处村落的情景,表现了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
颔联“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沙鸥径去鱼儿饱”写出了鱼翔浅底、鸥鸟翻飞的生动画面,表现出秋天的丰收景象。而“野鸟相呼柿子红”则形象地描绘出满树柿子成熟时红红火火、喜庆热闹的景象。
颈联“寺隐钟声穿竹去,洞深人迹与云通”,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山寺、幽洞等自然景观。其中“寺隐钟声穿竹去”展现了寺庙的神秘和庄重,而“洞深人迹与云通”则寓意着大自然的辽阔无垠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尾联“雁门踦甚将何报,万里堪惭段子松”,诗人以古时的战事和自己现在的处境相对照,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之情。面对国家的困境,诗人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像段子松那样报效国家,只能感到惭愧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望有感》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暮色苍茫之中,凭栏远眺的所见所思。在诗人眼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此诗创作于北宋末年,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郑刚中是一位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寓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这段时间里,郑刚中经历了宦海浮沉,曾担任地方官职,为民谋福祉,也曾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他在这首诗中表达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哲理思考。
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外患内忧严重。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宋边境,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民族精神的觉醒。郑刚中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文人情感的代表之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