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母
复命无由责在身,可堪甘旨误慈亲。
飘零殊异三年宦,遗肉知存愧饿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恢复职务已不可能来责怪自己,但美味却成了对母亲的愧疚。
在异乡度过了三年孤独的官员生涯,留下的肉应该能弥补那些挨饿的人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复命:即还朝覆命,指官员在外任期满后回到朝廷汇报工作。
2. 无由:无法,不能。
3. 责:责怪,追究。
4. 可堪:忍受得住。
5. 甘旨:美味的食物。
6. 误慈亲:误导了慈爱的母亲。
7. 殊异:不同寻常,奇特。
8. 三年宦:洪皓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出任礼部尚书兼侍读,被金人扣留,在此期间写下了这首诗。建炎三年,南宋朝廷议和,才得释放,因此说“三年宦”。
9. 遗肉: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的肉。诗人用饥民瘦骨嶙峋的形态来比喻自己在外任官期间因劳累而使身体消瘦。
10. 知存:知道存在。
11. 愧饿人:感到惭愧于那些饥饿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念母》,诗人洪皓以母亲的关怀为自己的视角,表达了对于远在他乡的母亲的思念之情。首句“复命无由责在身”表达出无法向母亲回报的无奈与愧疚。接着,“可堪甘旨误慈亲”则是对母亲为自己准备的美食而心疼,深感让母亲失望的哀伤。“飘零殊异三年宦”描述了诗人在外飘零、远离家乡的情景,暗示了诗人牵挂母亲的苦痛心情。最后一句“遗肉知存愧饿人”,则是通过联想到饥饿的人也要珍惜自己的肉体,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歉疚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催人泪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念母》是南宋诗人洪皓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初年,金兵入侵中原,洪皓被俘至金国,离家别母,思念之情无以言表,故作此诗以寄托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洪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即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靖康之变后,他毅然投身抗金事业,因才华横溢、忠诚耿直而被南宋朝廷任命为使者出使金国。然而,金国统治者却将其扣留在金国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洪皓虽身处异域,但始终心系故土,关注着南宋的政局变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洪皓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念母》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家国沦陷之际,自己为家国利益献身的精神风貌。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后世的人们,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传颂千古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