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舍二首
只言双鬓未蹉跎,独奈牛羊送日何。
禅客不归车马去,晚簷山色为谁多。
溪上禅关水木间,水南山色与僧闲。
春风尽日无来客,幽磬一声高鸟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两句话的现代白话文翻译是:“我只顾得两鬓并未沾染岁月的痕迹,却无奈只能看着牛羊度过每一天。那些参禅的人没有回来,车辆马匹也渐渐离去,傍晚时分的屋檐和山色都是为了谁而显得格外美丽呢?溪水旁的寺庙就隐藏在水木之间,南边的山水景色与僧人的闲暇生活相得益彰。春风拂面的时候一整天都没有游客来访,只有那深沉的钟声和高飞的大鸟相呼应。”
去完善
释义
1. "只言":副词,意思是只说。
2. "双鬓":指两边的鬓发,这里代指年纪。
3. "未蹉跎":指没有虚度时光。
4. "牛羊送日":形容放牧的乡村生活景象。
5. "禅客":指的是修禅的僧人。
6. "禅关":佛教语,意指禅宗寺庙。
7. "水木间":指溪水、树木之间的地方。
8. "幽磬":深沉悠扬的磬声,表示寂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舍生活的诗。诗人以自然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隐居僧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诗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情感的字句,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感慨。
第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对僧舍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只言双鬓未蹉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逝去的不甘,而"独奈牛羊送日何"则表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禅客不归车马去"则描绘了僧舍的寂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晚簷山色为谁多"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第二首诗则通过对溪水、禅关、林木等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僧舍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溪上禅关水木间"形象地描绘出僧舍周围的美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水南山色与僧闲"则表现出了僧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春风尽日无来客"则描绘了僧舍的寂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幽磬一声高鸟还"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僧舍二首》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创作于晚唐时期。
在赵嘏生活的时代,唐朝已步入衰落阶段,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尽管遭遇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赵嘏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和之心,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经常出游名山古刹,拜访高僧隐士,参禅问道,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嘏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山水风光和禅意生活的诗篇,《僧舍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两首诗中,赵嘏通过对僧舍周围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他的隐逸之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以淡泊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将世俗的烦恼抛诸脑后,一心追求精神的超脱与宁静。同时,这两首诗也反映出赵嘏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总之,《僧舍二首》是一组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禅意的作品,展现了赵嘏在晚唐乱世中寻求心灵慰藉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