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用平叔韵
抖擞襟尘访梵宫,入门物色补陀踪。
松虽未老曾留鹤,山不在高堪卧龙。
案上楞岩寻旧跋,枕边纸被认新缝。
客题不要纱笼壁,遮莫轻敲饭后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振作精神探访古寺,走进门内找寻观音菩萨的踪迹。
松树虽然尚未老去,曾经留有仙鹤停留的痕迹;山并不高耸,却足够容纳卧伏的飞龙。
书桌上翻阅《楞伽经》寻找古人留下的痕迹,枕边的纸被是新近缝制的。
客人题诗不要在墙上蒙纱,别让轻轻的饭后的钟声受到打扰。
去完善
释义
1. 抖擞襟尘:振作精神,掸去衣服上的灰尘。这里指整理好自己,准备去探访寺庙。
2. 梵宫:佛教寺庙的别称。
3. 补陀:指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4. 松虽未老曾留鹤:这句诗借用苏轼的“松梢留鹤睡”的诗意,表示环境幽静宜人。
5. 山不在高堪卧龙:这句诗借用了刘禹锡的“山不厌高,有仙则名”的诗意,表示这里的山水环境非常适合隐居修炼。
6. 楞岩:即《楞伽经》,是佛教的一部经典。
7. 纸被:古人用来做卧具的一种轻薄的被褥。
8. 纱笼:一种竹编的灯罩,这里比喻墙壁。
9. 遮莫:方言词,意为随便,胡乱。
去完善
赏析
《浮山用平叔韵》是宋朝诗人赵时韶的一首山水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拜访佛寺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山中景色的宁静与和谐。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抖擞襟尘、走访梵宫的过程。这里的“抖擞襟尘”象征着诗人洗净凡尘杂念,投入到纯净的佛家世界。而“访梵宫”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追求。
接着,诗人以补陀踪为引子,通过对松鹤、卧龙的描绘,构建了一幅宁静的山景画面。这里的“松虽未老曾留鹤”意味着山林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自然的宽容与包容;而“山不在高堪卧龙”则传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心灵的追求。
随后,诗人又通过寻找旧跋、辨认新缝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寺庙的底蕴和历史。这里的“楞岩寻旧跋”暗示了寺庙的古老与悠久,以及僧侣们对佛教教义的虔诚传承;而“纸被认新缝”则揭示了寺庙日常生活的平凡与朴素,以及僧侣们简朴生活的真实写照。
最后,诗人以客题、纱笼壁、轻敲饭后钟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这里的“不要纱笼壁”意味着诗人摒弃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清净;而“遮莫轻敲饭后钟”则传达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领悟,以及对人生禅意的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浮山用平叔韵》是南宋诗人赵时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在这个时期,宋朝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和内忧,国土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赵时韶作为南宋末年的文人,见证了国家命运的衰败和民族的屈辱。他的人生际遇可能也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可能经历过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悲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创作了这首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忧虑和悲愤之情的诗篇。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思。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他们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总的来说,《浮山用平叔韵》是一首具有深刻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作品,展现了南宋末年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