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梦破松声枕上闻,睡魔夜半战吟魂。
初疑秋雨连江岸,乍觉寒潮上海门。
招引好风来古寺,追随月色下前村。
晚行欲问声来处,鬰鬰苍波漫不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枕头上听到松树的声音打破了梦境,失眠的夜晚仍在坚持吟诵。
最初以为是连绵不断的秋雨拍打江畔,又忽然觉得是寒潮涌向海门的壮观景象。
古寺的好风吸引着我,跟随月色的光辉走向前方的村庄。
傍晚时分,我欲探寻声音的来源,只见那苍茫的波涛涌动,分辨不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秋声:这里指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等。
2.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
3. 梦破:从梦中醒来。
4. 吟魂:指诗人的灵魂,也指诗人的精神。
5. 连江岸:江边相连的地方,这里形容雨水连绵不断。
6. 上海门:海边的门户,这里指靠近海边的地方。
7. 好风:柔和的风。
8. 古寺:古老的寺庙。
9. 前村:前面的村庄。
10.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11. 苍波:苍茫的水面。
12. 漫不分:形容水面上雾气弥漫,无法分辨清楚。
去完善
赏析
《秋声》这首诗歌以生动形象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的声音,通过梦境、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融合,展现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
“梦破松声枕上闻,睡魔夜半战吟魂。”这两句诗通过梦中惊醒,听到松树上的风声,表现出了作者对秋天的敏感和感悟。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使人在夜晚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初疑秋雨连江岸,乍觉寒潮上海门。”这两句诗则从视觉上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连绵不断的秋雨和涌动的寒潮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秋天景象。
“招引好风来古寺,追随月色下前村。”这两句诗进一步丰富了秋天的画面,好风吹拂的古寺和月下行进的前村,使得秋天更加富有诗意。
“晚行欲问声来处,鬰鬰苍波漫不分。”最后两句诗则通过询问秋天的声音从哪里传来,表现出了作者对秋天的无尽感慨。而答案则是无尽的苍波,这也是诗人对秋天的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独特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理解和感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多彩的秋天世界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声》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在这一年,唐朝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安禄山的叛乱、杨贵妃之死等,这些事件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局势和民众生活。
杜甫在此时期的生活也不如意。他原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谋求仕途,但因官场腐败和家族势力的排挤,始终未能如愿。为了生活,他曾一度陷入贫困交加的地步。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民间的疾苦,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以"雁过也"比喻人生的无常,以"霜降"形容社会的不公。通过这些意象,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