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昌化道中

标题包含
昌化道中
不因来此地,不识别山春。 几处坟无主,多年树有神。 闻猨惊落日,畏虎问行人。 忽到孤峰顶,白云飞满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连文凤"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记录较少,或者您提供的信息有误。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如果不是来到这个地方,就不会发现春天的山林之美。 这里有几处无主的坟墓,也有古树神奇地生长着。 听到猿猴的叫声不禁让人惊叹落日的壮美,而畏惧老虎则让人们向过路人打听情况。 忽然登上孤独的山峰之巅,只见白云飘飘仿佛落在身上。
去完善
释义
《昌化道中》是南宋诗人连文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每句词句注释: 1. 昌化: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位于临安市区西南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古代的重要产粮区。昌化因地处交通要道,故有“昌化道”之称。 2. 不识:不了解,不清楚。 3. 别山春:指其他地区的春天景象。别山,其他地区之山;春,春天。 4. 主:此处指的是墓地的主人。 5. 有神:有灵性、有神性。这里形容树木生长旺盛,似乎具有生命一般。 6. 闻猨:听到猿猴的叫声。 7. 惊落日:受惊吓使夕阳落下的场景。 8. 畏虎:害怕老虎出现。 9. 问行人:询问路过的行人。 10. 孤峰顶:孤立的山峰之巅。 11. 白云飞满身:白色云朵飘满全身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昌化道中,连文凤诗人以其独特视角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首句“不因来此地,不识别山春”暗含因果律,以点明诗人的心境与客体景色的联系,表现出诗人只有亲临其境,才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接下来的句子“几处坟无主,多年树有神”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生命力与死亡的共存,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及哲理思考。 诗人还借助于“闻猨惊落日,畏虎问行人”等句子,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猿、虎的对立统一在生动的形象中展现出来,传达出万物共生而又相互制约的观念。在整首诗中,诗人将心理世界与自然界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画面生动、内涵丰富的图景。 结尾部分“忽到孤峰顶,白云飞满身”,情感陡然高涨。诗人登上高峰,顿时感到无尽的豪放之气。白云环绕,犹如披上仙气,寓情于景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总的来说,《昌化道中》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之美的诗词,显示出连文凤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和卓越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昌化道中》是南宋诗人连文凤在行旅之中创作的抒情诗篇。诗人在途径昌化县(今浙江省临安市)时,触景生情,以含蓄、深沉的手法表达了身处江湖之远仍牵挂家国之情。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内忧外患不断,民众生活疾苦。诗人连文凤身为一介布衣,关注民生,满怀忧虑地创作了这首诗篇。 在人生际遇方面,连文凤一生漂泊不定,屡试不第,虽然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时代,感受到了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在诗歌中,他用简练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沿途所见所闻,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末年,金人南下侵略,蒙古铁骑又虎视眈眈,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凋敝,城市萧条。诗人连文凤在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深感自身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因此,在《昌化道中》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