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中观论

标题包含
读中观论
平生智眼浊,尘劫著心深。 长向环轮上,空将始末寻。 十方真寂灭,一念去来今。 妙绝调琴指,知谁解赏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德洪(1071-1128),俗姓陈,字觉范,自号寂照居士,又号十方。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书画家。 释德洪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平生:一生;平时。2. 智眼:智慧之眼,能洞察事物的慧眼。3. 浊:混乱;昏暗。4. 尘劫:佛教语,尘世轮回的苦恼。5. 著心:深入内心。6. 长向:常常。7. 环轮:周而复始的轮回。8. 始末:从头到尾的过程;原委。9. 十方:佛教谓广大无边的虚空世界。10. 真寂灭:即真正进入空寂状态,心灵得到安宁的境界。11. 一念:极短的时间。12. 去来今:过去、现在和未来。13. 妙绝:极其美妙。14. 调琴指:调节琴弦的高低调制,比喻把持尺度,掌握分寸。15. 解赏音:理解并欣赏美妙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读中观论》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禅意浓厚的诗歌。诗人在首联便提出了自身慧眼不清、尘劫心思难断的困境,表现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哲思。颔联则描绘了在无尽的轮回中寻求真理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求道问道的执着精神。颈联转而呈现出世界的寂静与虚无,以及时间流逝的无情,深化了“空”的主题。最后两联则用知音难觅、弦外之音无法领会的表达方式,形象地传达了佛家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整首诗以深沉而幽远的哲理,彰显出禅宗诗人在探求生命真谛时的智慧和勇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中观论》是南宋著名诗僧释德洪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这首诗作于公元1264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山河破碎,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释德洪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早年出家为僧,因学识渊博、诗才横溢而受到朝廷重用,曾担任僧录司之职。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衰落,他也逐渐失去了官职,晚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从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真理、解脱痛苦的信念。 在创作《读中观论》时,释德洪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国家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释德洪通过对中观论的研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界及佛法的理解,以及对苦难众生的同情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