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思君子也高阳之从事过瀛之野作河广诗而匿其名使者唐侯独见而知之故赋是诗
昔我往矣,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谅不我知。
惟彼硕人,眷眷怀顾。
彼何人斯,可与晤语。
召彼故老,周爰咨询。
予忖度之,所谓伊人。
实获我心,将恐将惧。
颜如渥丹,畏此谴怒。
维彼硕人,顾我则笑。
如切如磋,匪怒伊教。
自古在昔,哀鸣嗸嗸。
褎如充耳,莫我肯劳。
嗟我农夫,出自幽谷。
如蜩如螗,其何能淑。
维彼硕人,追琢其章。
欲报之德,不可弭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久以前我去那片土地,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世上的人们,大概不会理解我。
只有那些伟大的人,才会深深地挂念着我。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可以与他们交谈。
请来那些有智慧的老人,让我们一起讨论问题。
我想了一下,我说的那个人。
她确实触动了我,让我既害怕又期待。
她的容颜如同鲜艳的朱砂,我害怕触怒她。
那位伟大的人,看到我却笑了。
她像是精心雕琢的美玉,她的教导没有愤怒只有教诲。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那里悲鸣不已。
她虽有美德,却听不到我的呼唤。
可怜的我这农民,从幽深的山谷中走出来。
像蝉一样无力,我怎么能够变得更好。
那位伟大的人,总是在琢磨着怎样使我更完美。
我想要回报她的恩情,却无法忘记。
去完善
释义
昔我往矣:《诗经·邶风·式微》有“思君子”之句,故借用为篇名。
高阳之从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刘邦为沛公时,高阳酒徒郦食其往见,自称“高阳之孙”。这里以高阳代指作者自己。
过瀛之野: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是比喻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河广诗:当指《诗经·卫风·河广》,这首诗描述了游子离家返国的情景。
实获我心:《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朱熹注:“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易·肆卦·象》。”这里用老彭比喻诗人自己。
颜如渥丹:形容脸色红润。
维彼硕人:《诗经·卫风·硕人》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美貌。
出自幽谷:《诗经·周南·关雎》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里用幽谷比喻诗人自己。
维彼硕人,追琢其章:《诗经·小雅·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用硕人比喻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寻找知音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往昔的回顾,表达了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对知音的期待。诗中的“硕人”象征着具有高度审美能力和深厚理解力的读者,他们能够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给予诗人理解和关怀。这种相互理解的关系让诗人感到既喜悦又恐惧,因为他担心自己的作品会受到批评和谴责。然而,当硕人们阅读他的诗时,他们会微笑并给予指导,这让诗人感到欣慰。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对理解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昔我往矣思君子也高阳之从事过瀛之野作河广诗而匿其名使者唐侯独见而知之故赋是诗》,是北宋诗人赵鼎臣所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当时正值唐宋之交,社会文化繁荣,诗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在此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创作出许多富有哲理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其次,在诗人赵鼎臣所处的历史时期,即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兴起,同时也加剧了官僚腐败现象。这使得许多文人骚客开始反思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关切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赵鼎臣也不例外,他的诗作反映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最后,从赵鼎臣的人生际遇看,他自幼热爱文学,博览群书,尤其在诗歌方面造诣颇深。然而,尽管才华横溢,他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这使他对人生、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诗歌中表达了这一情感。
综上所述,《昔我往矣思君子也高阳之从事过瀛之野作河广诗而匿其名使者唐侯独见而知之故赋是诗》这首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下诞生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