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渔舟
晚风歇。
谩自棹扁舟,顺流观雪。
山耸瑶峰,林森玉树,高下尽无分别。
性情澄彻。
更没个、故人堪说。
恍然身世,如居天上,水晶宫阙。
万尘声影绝。
透尘空无外,水天相接。
浩气冲盈,真宫深厚,永夜不愁寒冽。
愧怜鄙劣。
只解道、赴炎趋热。
停桡失笑,知心都付,野梅江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晚的风声渐渐停歇。
独自划着小船,顺着流水观赏雪景。
山峰像美玉般闪耀,树林仿佛是玉树琼枝,高低错落却没有明显的区分。
心情澄清透亮。
也没有过去的故人可以说说。
忽然感觉自己的身世就像置身于天堂的水晶宫中。
所有的尘世喧嚣都已远离。
看透了尘世的空虚,在水天一色之间。
浩渺的正气充盈胸臆,真实的境界深邃迷人,就算在寒冷的夜里也不必担忧寒冷。
心中暗自惭愧,渺小又卑劣。
只知道追逐热度,逃避冷漠。
停下船桨,不禁失笑,原来自己的心意全都寄托在了那野梅和江月的陪伴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谩自:独自;随便地。
2. 扁舟:小船。
3. 瑶峰:形容美丽的山峰。
4. 玉树:指美丽的树木。
5. 恍:突然之间。
6. 水晶宫阙:形容仙境般的地方。
7. 尘声影绝:形容尘世的声音和影像消失。
8. 透尘空无外:形容超凡脱俗的境界。
9. 浩气:豪迈之气。
10. 真宫:道教的宫殿。
11. 鄙劣:卑微低劣的品质。
12. 解道:知道。
13. 赴炎趋热:追逐名利。
14. 停桡:停止划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雪景的古诗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夜中一片宁静的景象:“晚风歇。漫自棹扁舟,顺流观雪。”在这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驾着小船,顺着水流欣赏着雪景,四周的山峦和林木都被白雪覆盖,仿佛进入了仙境。
诗人用“山耸瑶峰,林森玉树,高下尽无分别”来形容雪中的景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在这雪景中,诗人的心情也变得清澈透明,没有杂念。他感叹道:“恍然身世,如居天上,水晶宫阙。”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天上的宫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在雪夜的宁静中,诗人感到万物皆空,人世间的喧嚣似乎已经远离了他。他写道:“万尘声影绝。透尘空无外,水天相接。”在这个纯净的世界里,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充满了浩然之气。这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让他不惧寒冷,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然而,诗人也对自己内心的世俗欲望感到惭愧。他认为自己只知道追求热闹和名利,而忽略了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于是,他感慨道:“愧怜鄙劣。只解道、赴炎趋热。”在这种反思中,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决定从此洗心革面,去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目标。
最后,诗人将这份感悟寄托在身边的景物上:“停桡失笑,知心都付,野梅江月。”他希望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这美丽的雪景一样,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宁静,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夜渔舟》是南宋诗人张继先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北方金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而内部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张继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用文字记录了时代的沧桑变化。
在人生际遇方面,张继先出身书香世家,历任郡守、尚书等职,但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他的诗作多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朝廷无能的批判。这首诗中的“雪夜渔舟”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水乡画面,但在平静的背后,却隐藏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民众的生活困苦,而统治者却沉溺于声色犬马,忽视国政,导致国家日渐衰弱。张继先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雪夜渔舟”的描绘,传达了对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希望有贤能之士出来挽救国家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