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磨大师赞
破六宗己见固是,折茎芦渡江还非。
大道等虚空,非虚空之量。
大道同日月,逾日月之明。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打破六种偏见, 我们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 但折下芦苇就能渡过江也不对。
人生的道理如同无尽的虚空, 它不是仅仅以空虚的程度来衡量。
人生的道理与日月一样光明, 超越日月的是它的洞察力。
一朵花分五片花瓣, 自然而然结出果实。
去完善
释义
1. 达磨: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2. 六宗:即禅门中的“佛祖统记”所载的印度达摩所传的禅宗六位祖师,分别是:1.菩提达摩;2.慧可;3.僧璨;4.道信;5.弘忍;6.惠能。
3. 破六宗已见固是:意为打破了六种宗派思想。
4. 折茎芦渡江:是关于达摩的一段传说故事,达摩渡长江时折断芦苇作船渡江,喻指他渡江传法的坚定意志。
5. 大道等虚空:是说大道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6. 非虚空之量:表示并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强调客观存在的实在性。
7. 大道同日月:形容大道就像日月之光那样普照大地。
8. 逾日月之明:更超过日月的光明,比喻大道至高的地位。
9. 一华开五叶:佛教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行可以成佛。这里用花开五叶的比喻,来描述禅宗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发展,形成五个流派的过程。
10. 结果自然成: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成就自然会实现。
去完善
赏析
《达磨大师赞》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悟的赞美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祖师达磨大师的敬仰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破六宗己见固是”开篇,表达对达磨大师破除传统偏见、追求真理精神的赞誉。接着以“折茎芦渡江还非”为喻,强调大师在弘扬禅宗理念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
接下来的两句“大道等虚空,非虚空之量。大道同日月,逾日月之明。”则是诗人对禅宗哲学的深度阐述。在这里,诗人将大道比作虚空和日月,寓意着禅宗的哲理博大精深,超越了世俗的认知范畴,如同虚空般无边无际,又如同日月般光明普照。这样的表达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则是对禅宗传承和发展的期许。“一华”指的是禅宗的本源思想,“五叶”则代表禅宗在后世发展出的五个流派。这句诗意味着虽然禅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分支,但其根本宗旨仍得以传承和发扬,正如花开结成果实一般,自然天成。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达磨大师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诗句优美,哲理深刻,充分展示了禅宗精神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达磨大师赞》是南宋诗人释如珙的一首赞美达摩祖师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4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释如珙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家乡江西临川地区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在这一年,他决定出家为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人生选择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南宋时期,佛教在社会上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参禅悟道。释如珙可能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决定放弃世俗生活,投身佛门。
在诗中,释如珙以达摩祖师为榜样,表达了他对禅宗哲学的敬仰和向往。达摩祖师是禅宗的创始人,他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开创了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释如珙通过赞美达摩祖师,表达了对禅宗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