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行
我来苍山未一日,平固弄兵剽宁邑。
此时乌合犹惧官,风鹤入耳心早寒。
来无与角去无捕,堂堂墟邑自来去。
堕军长寇那可言,初时数百俄数千。
受旗翕忽亘千里,聚落一烬如卷水。
就中闺女尤可愁,肩缗背箧步牵牛。
重重阙地搜伏窖,谓无白日再天晓。
我时避盗逃佛岩,亲眼见盗循山南。
红葛蒙头履躔顶,萦身锦被翻红浪。
招贤三尺刃如霜,夹以巨盾张朱鎗。
皇皇我寨神呵护,山上澄明山下雾。
路迷踯躅不敢前,依依遂犯连湖去。
六盗飞红登其巅,环山叫呼声连天。
纷纷毬雪半空落,赤子甘心自投壑。
州忘县邑县忘乡,我实自弱非贼彊。
捐金买静恐不售,尸祝鼠辈拖朱黄。
何人此日不为盗,已矣独叹吾生忙。
已矣独嗟吾生忙,乾坤回首空斜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苍山还没待上一日,平静的营地就被兵乱袭击了宁邑。
这时候四处逃散的人还怕官员,听到风声鹤鸣就心里慌慌的。
无人反抗也无人追捕,庞大的村庄自行来往。
堕落的军队和强盗都无法提及,最初只有几百人,很快就增加到几千。
他们接过旗帜,突然之间,他们的踪迹遍布千里之外,所有的村落就像卷起的溪水一样化为灰烬。
这其中尤其是那些年轻女子,背着背篓牵着耕牛,步步艰难。
她们深入山丘寻找藏身之处,希望太阳不要再升起。
我曾为了躲避盗贼逃到了佛岩,亲眼看到盗贼沿着山南的方向行进。
他们用红色的葛蔓遮住头部,披着锦被,好像红色的波浪一样流动。
他们拿着三尺长的刀,刀上泛着寒冷的光,他们还配有巨大的盾牌和红色的长矛。
在这混乱的时刻,我的山寨受到了神的庇护,山上明亮而山下云雾弥漫。
在迷失方向、踌躇不前之际,我无奈地走向了连湖。
六个盗贼的红光闪耀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的喊声震动了整个山脉。
像大雪一样的球状物从空中落下,无辜的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跳进了山谷。
州县的遗忘让乡村成了无法之地,实在是因为我太弱小,并不是盗贼太强。
我花费金钱寻求安宁,但似乎并无成效,那些贪官污吏和鼠辈们依然逍遥法外。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不会变成盗贼,唯有感叹我这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
在这样的世界里,回头一看,只看到一片空荡荡的夕阳。
去完善
释义
1. 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
2. 平固:指福建省福安县的平固里。
3. 乌合:指乌合之众,形容杂凑而成的队伍。
4. 风鹤:比喻紧急的风声和警报。
5. 堕军长寇:指敌军受挫而撤离。
6. 受旗:接受命令或号召。
7. 翕忽:迅速的样子。
8. 伏窖:藏在地窖里的财物。
9. 红葛蒙头履躔顶:表示头戴红葛巾,脚踏缠头顶。
10. 夹以巨盾张朱鎗:拿着巨大的盾牌和红色的枪。
11. 连湖:可能是指福建省福安县的青湖和南湖一带。
12. 六盗飞红:可能指的是六名强盗戴上了红色的面具。
13. 硃黄:朱砂和黄纸,通常用于画符或祭祀。
14. 捐金买静:用金钱换来平静的生活。
15. 尸祝鼠辈:对那些向敌人投降的人表示鄙视。
去完善
赏析
《梅川行》这首古诗是南宋诗人利登的作品,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悲惨景象。诗中通过对乌合之众、劫掠者、被掳女子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感慨。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梅川行》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利登所创作的。这首诗歌以“梅川”为意象,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反映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惬意心境。
在创作这首诗时,利登正处于南宋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利登的笔下,江南水乡的梅川却呈现出一幅宁静美丽的画卷,令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这种美好与现实社会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世界的渴望。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利登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回到家乡后,他投身于文学创作,用诗歌记录乡村生活的点滴美好,抒发自己的感慨和理想。这首《梅川行》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