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轻人很容易变老,学业却难以成功,每一寸时光都不应该轻易轻视。
还未察觉到池塘边的春天和草地上的梦境,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传递出秋天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偶成:这首诗的题目,意味着这是一首即兴创作的诗歌。
2. 朱熹:宋朝著名理学家、诗人,后世尊称“朱子”。
3. 少年易老:年轻人容易老去,意指青春短暂。
4. 学难成:学习难以成功,表达学问之艰难。
5. 一寸光阴:比喻时间短暂。
6. 不可轻:不能轻视,要珍惜时间。
7. 未觉:没有察觉到。
8. 池塘春草梦:春天的美好景象。
9. 阶前梧叶:台阶前的梧桐树叶。
10.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梧桐叶落的声音,象征秋天的到来。

去完善
赏析
《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诗,诗中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和人生学习的重要性。首句“少年易老学难成”即点明青春短暂而学问却难以一蹴而就,告诉人们要珍惜少年时光。接下来的“一寸光阴不可轻”更直接地强调了时间的宝贵,每寸光阴都不应被轻视浪费。而后两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则以生动的场景来形象地展现时光的流逝:还未从春天的梦境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叶子已经响起了秋天的声音。全诗运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向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90年,朱熹时年49岁。在这一年里,朱熹官至湖南安抚使,但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迫离职。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思考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如何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
此时的南宋社会,正值金国南侵,国家局势危殆。而朝政则被秦桧等人把持,他们主张求和,放弃北方领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熹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导,写下了这首表达个人志向的诗篇。

去完善